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李幸

我之記憶中,真正有麻省理工的概念,是1980年代在中國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任教期間。其時該校還叫“華中工學院”,校方說,要做“中國的麻工”。知道麻省理工是世界工科之最,不知道距離有多遠。其時全國叫某某工學院的學校很多,跟華中工學院水準相若的有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等幾家。

大概是為了區分水準,不久,中國大學開始改名。水準高些的工學院就改稱理工大學,感覺升格了。華中工學院先改稱“華中理工大學”,後來比別家再進一步,把“理工”倆字換成“科技”。感覺是否更加高大上了呢?

中國大學在此前二三十年裡,掀起改名潮。不是自己想改就改,都要經過教育部批准的。教育部管的主要是“學院”和“大學”的區別——“學院”或水準差些或專門化些,大學就水準高些且綜合性強些。倒不以大小論,有的“學院”也有幾萬學生。不過大學沒有小的,多數經過合併,不大也大了。最新情況是,有600所大學(或獨立的學院)改回到實際上的職業技術學院了。

回頭看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英文原意是麻塞諸塞技術研究所,據說北美Institute乃學院之意,中文就這麼翻了。其實因為它實在是所大學,而且很高級。這麼叫了幾十年,儘管中國有人看不過去,叫它“麻省理工大學”,但它的名稱自建校至今150年,從沒變過,死活不肯改成University。

(這應該是麻省理工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夜裡圓頂會發光)

(從查理斯河邊回頭看校園,後來的樓高不敢超過老建築)

(校園內的教學科研工廠吧,有火車軌道,就感覺真刀實槍)

(校園內的商場,很多品牌店,校外的客人可能更多)

(校園南邊的查理斯河,對岸是波士頓市區)

麻省理工校園裡,現在看的確沒有什麼大樓。當年蔡元培說了,大學不靠大樓靠大師。

查理斯河邊風光,比較迷人。河水上溯幾裡地,就到了哈佛。感覺也差不多,無非樓更老更多,時間早過麻省理工220多年。

不過內心裡還是震撼。老朋友胡智鋒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住在挺遠的校外,專程來陪。時間關係,象徵性地進了一個圖書館和一個藝術博物館。圖書館在電影裡見過差不多的,藝術博物館就比較吃驚,沒想到一座不大的樓裡,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到近現代都有,藏品的品質堪比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只是數量少一些。

大學什麼樣,現在可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可以沒有時髦的大樓(不說有沒有大師了),但須有長期積累的圖書和藝術品;可以沒有百年的歷史,但不能來回折騰。
中國,至少折騰了大半個世紀。

(著名的哈佛庭院)

(哈佛庭院內的懷德納圖書館是該校80個圖書館1600萬冊藏書的中央系統所在。懷德納是哈佛1907年畢業生,逝於1912年泰坦尼克號海難,其母捐出家中藏書與350萬美元後興建——維基百科)

(閱覽大廳一角,我靜坐了幾分鐘)

(哈佛三個藝術博物館中最老的Fogg Museum of Art,用福格先生的遺贈始建於1895,此為1925另建,外表著實低調)

(中世紀的藏品吧)

(看到了《日出》原畫)

(梵谷自畫像。其作品最高售價2.5億美元,目前全球第一)

(突然見到中國當代畫家張曉剛作品)

(“燕京”餐廳不是空穴來風,哈佛有以此命名的研究所)

(哈佛廣場,想起北大三角地)

(廣場上的自由畫家)

(進哈佛首先看到的,據說現在的功能是飯堂)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