堀川水圳消失,台大校門景觀失色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王岫
台大張小虹教授前曾在報刊撰有「台大入口撞牆,校園規劃最大敗筆」一文,提及新生南路口新建的台大人文館,是校園規劃的敗筆。
台大人文館這個龐大建築,是否影響到台大校園整體規劃,筆者非台大人,比較看不出來,畢竟它已得到今年的台灣建築獎了。
但對非經常進入台大校園的民眾來看,倒覺得很震驚四、五年前才啟動新生南路3段「堀川」水圳意象重現計畫,並於2021年6月完工的都會親水環境,竟都變成荒煙漫草一片,不僅潺潺流水枯乾,連步道美景都不見了。台大校門口新生南路段,原來是單調的水泥圍牆,「堀川」水圳意象重現計畫完工後,圍牆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潺潺溪流的水圳,鋪石、小橋、木棧道相傍,兩旁植栽豐富,又有朴樹園區等裝置,猶如一帶狀形的生態水圳公園。
圖片取自:(wikipedia)
這項工程的範圍從台大校門口至辛亥路1段新體育館側,拆除沿線校園舊有圍牆,採用綠色永續的方式,將過去校園內的機車及腳踏車停車場改造成供行人使用的開放空間。除了人行道用透水鋪面外,並新植大量的灌木及地被植物,以農作水路為意象基礎,打造一條具有滯洪功能的景觀水道,形塑人與空間、生活的新關係。工程完成後,常常可見行人佇足在這段水圳景觀拍照、欣賞、打卡,也可見赤腹松鼠、黑冠麻鷺等臺大常見的動物穿梭其中,儼然成為公館區域的新地標。而堀川原本其實是大排水溝、污水溝,兼防洪水道,台北市官員為了美化台大校園風景,引堀川重現地面後,還可將它整治、打造成水圳模樣的環保、休憩的帶狀生態園區。有水道,就能具有滯洪功效,同時配合溢流機制,可有效降低暴雨之衝擊,落實海棉城市之願景。水道亦可調節氣候,提升蓄水力,利用蒸散作用來為城市降溫。
因此,堀川重現地面,其實亦有生態及防洪功能。
可是筆者日昨去看台大人文館,還未能見其全貌,卻只看到「堀川」水圳意象被廢棄成殘溝亂草一堆了,對校外民眾而言,失去了「堀川」水圳,更是校園規劃的另一大敗筆。這是以前管中閔校長時代的建設,現在換了親綠的新校長,就換了腦袋了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