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預估到 2050 年,將有 7 成的人口集中在都市。而在快速都市化的情況下,資源銳減、生態失調、環境汙染等問題也會日益嚴重,如何確保居民的生活品質成為城市的首要課題。

全球許多城市正在尋求更加智慧和友善環境的方法,除了要確保居民的生活品質,還要應對氣候變遷,同時確保城市永續發展,像是巴黎、布拉格和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或漢堡,都在努力邁向永續生活,同時學習成為一座韌性城市,積極應對未來。

以下是城市邁向永續生活的 5 個例子:

城市森林和花園

經過幾個世紀以來的都市化,城市中多數綠色空間已被柏油路和建築物取代。不過,現在越來越多城市關注「綠肺」,希望提高綠地比例,以提升空氣品質,同時讓居民有更多機會接近大自然,以促進身心健康。

2019 年,巴黎市長安妮伊達爾戈(Anne Hidalgo)宣布了「城市森林」種植計劃,要在其四個歷史遺跡旁種植樹木和花草(圖片來源:apur)

閱讀更多:台灣如何面對夏季越來越熱?巴黎重新設計空間,成為抗高溫的彈性城市

新加坡從了無生機到「花園中的城市」,目標是 2030 年市民從家步行 10 分鐘就到公園

垂直森林

為了解決大城市的污染和植被缺乏問題,垂直森林似乎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

最知名的例子是米蘭的 Bosco Verticale。2008 年,這座城市被評為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大都市。同年,市議會開始建造兩座樹木繁茂的摩天大樓,Bosco Verticale,同時是世界上獲獎最多的生態設計項目,甚至荷蘭和比利時城市也開始興起「垂直森林」風潮。

位於米蘭的垂直森林(圖片來源:flickr

閱讀更多:天氣好熱怎麼辦?荷蘭在公車候車亭上種多肉植物,蓋「垂直森林」替城市降溫

15 分鐘城市/20 分鐘社區

自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人開始在家工作,活動範圍瞬間縮小,也更加凸顯地方「宜居性」的重要。

不論是巴黎的「15 分鐘城市」或是墨爾本的「20 分鐘社區」,其概念是希望人們可以透過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距家 15 或 20 分鐘內獲得他們需要的服務。

這個概念越來越受全球城市歡迎,包括英國愛丁堡也正在規劃「20 分鐘社區」。

閱讀更多:【為什麼要燃燒我的生命來通勤?】台北市民平均日花一小時,但巴黎早已開啟「15分鐘生活圈」計畫

不開車出門就獲得所有基本生活所需服務?愛丁堡推20分鐘社區,既減碳又要減貧

海綿城市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暴雨變得愈加頻繁,而快速都市化的地區由於雨水的自然流動受阻,更加容易發生洪災,因此,雨水管理在大都市中也成為重要課題。

許多城市正在變身成為海綿城市,以「吸收」雨水,並使用它來維護綠地,從而防止洪水氾濫。例如,上海街道鋪設了能夠吸收雨水的透水材料,多餘的水被用於維護綠色屋頂和花園。

而除了上海,紐約也在持續建造讓人行道和公路更能滲透雨水,更綠化都市的介質與屋頂。

閱讀更多:夏日暴雨將至,淹水怎麼辦?來看去年因颶風釀18死傷的紐約如何未「雨」綢繆

自行車塔

在發展永續交通的脈絡下,許多歐洲城市鼓勵市民騎自行車出門,因此建造了更多自行車道。越來越多人騎自行車出行,也代表城市需要規劃更多的自行車停放空間。

不過,有了自行車塔(BikeTowers)的出現,城市可以省下許多空間。

自行車塔是全自動的停放設施,而且 24 小時運行。騎士將愛車停在自行車塔,就不用擔心被盜,而且自行車塔還允許存放配件(兒童座椅、購物籃、頭盔、反光背心等)。

未來的城市可能成為擁擠、汙染嚴重且生活品質極差的地方,但透過創新的解決方案,還是可以期待城市為居民確保生活品質。

本圖/文由「CitiOrange 公民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城市如何變得更加永續?從歐洲城市正在執行的5大創新項目中尋找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