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D

【本報主筆】幾乎多數人都同意現在是一個「青年貧窮」的時代,許多年輕朋友浮游於22K的噩夢中,待業期加長、工作常屬非典型型態、「工作短暫化」也成常態,年輕人被稱為「崩世代」,除就業環境日益惡化外,也看不到可以冒險一試的未來,因此雄心壯志開始消沈,反倒因著上一代努力得來的生活也過得不錯,所以在不憂吃穿的基礎上,也就不汲汲營營於事業的發展與人生成就,普遍性地以一種消極的、悠然自得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這也就是青年族群被戲稱為所謂的「草莓族」、「液態族」、「傑斗族」及「便利貼族」的原因。

2016年時《商業周刊》與EOLembrain 東方快線共同完成「20至35歲台灣年輕人成功價值觀大調查」,在接受訪問的年輕人中,有三成自認有大志向,有七成自認為小確幸,可以進一步分成三種取向,分別是「1.理想創業者:特色是追求理想與積極創造財富,同時也願承擔風險。2.夢想者:不安於現狀,但對於改變或冒險,尚有較多的考量與猶豫。3.安定者:認為生活穩定是最重要的事情。」

青貧世代困境與挑戰
以上的發現確實很能反映出年輕族群的生涯圖像,例如或許會看到許多年輕人出國求學位的少,遊學旅遊的多;抱持創業夢想或創業的年輕人不少,但或許受限於資本,因而多數都是進入小資本、低技術門檻的產業與企業中。而願意抱持如俗諺所說「戲棚跤徛久人的」,能接受長期熬練,從基層紮實苦幹,付代價鍛練基本功的人不多;年輕人想要當頭帶隊的也很多,但願意接受鐵血一般磨練、受人差遣以養大器的就不容易找!

以上所論,並非將目前年輕世代的問題或困境,簡化成都是年輕人的事,因為事實上經濟大環境的不佳是事實,林宗弘(2013)從社會轉型變遷的角度討論台灣的中產階級有主觀知覺下滑的傾向,研究發現「2001年以來臺灣民眾對自己階級地位的主觀認知出現改變,自認是中層階級的受訪者從四成下降到2009 年的27%,中上階級比例也下滑;認為自己是『中下階級』者由1997 年以前的14% 上升到2009 年約20%,同時自認為是『工人階級』的受訪者反倒從2001 年15% 的谷底,上升到2009 年的37%」,誠如研究者所言,勞工階級的認同達到歷史高峰。但這反映出的是台灣民眾的整體幸福感與生涯滿意是下降的,也導致年輕人面臨了一個艱困如寒冬般的就業低潮。

提升工作意義與職場靈性
如何是好?茲建議從內外在動機的角度來看:

一、提升內在動機,藉培養「願景」,以激動「工作意願(義)」:現在的人有太多的物質享樂經驗,眼目所及常常是聲色犬馬、花花世界,以致容易於耽溺於現狀,被眼目所看到的牽引羈絆,失去了高大的志向,也「無知」於原來還有更寬闊的天地等著去闖蕩、去懷抱。年輕人應該壯懷天下,激盪出「有為者當若是」的豪情來,不管是在哪一種領域,都有一種不甘雌服的氣魄,那麼這奮起的力量將是巨大而具建設性的。

二、其次要發展「職場靈性」:一個人若能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胸懷,則在工作時自會盡己之力以求眾福,因此工作不再拘泥於養生牟利的層次,乃提升為一種兼善天下的善念與心志,這種精神帶出來的力量極其壯大的,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俱是因此而成其美名偉業的。年輕人若能多體察世上悲苦磨難的一面,從而培養出悲天憫人之心,則由此帶出的「願萬人得救,不叫一人沈淪」的氣勢是沛然不可檔的。

三、最後從外在動機的角度來看,政府應下定決心改善青年就業環境:台灣薪資停滯的問題已是長期的沈疴,簡錫堦(2016)指出「2010年台灣勞動生產力上升16%,而雇主支付的勞動成本反而減少11%。台灣薪資所得貧窮化居四小龍之冠,10年來工資升幅僅12.8%。」這樣的窘境反映出分配的明顯不正義與資本過度集中的現象,台灣貧富懸殊勢必日益嚴重,而這是已經發生的事實。

改善青年就業環境
主政者務必痛下決心,以公平正義為經濟發展之前提與基礎,從政策、法規、行政、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齊頭並進,從提升平均所得帶動消費,進而促進景氣,帶動百業的發展,最後自然增加就業機會與工作者薪資待遇,如此經濟就起飛了,而人力市場跟著活潑,年輕人的就業問題與不佳的勞動條件也就改善了。

箴言有云:「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沒有異象,民就放肆…」,如何使年輕人活出異象,我們深信唯有高舉公義才得實現,也才能真正帶來平安與豐盛,謹共勉之。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在就業寒冬中 青年如何活出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