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文清

與其擔心孩子對自己的狀況會胡思亂想,不如直接邀請孩子一起參與!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每次諮詢評估時,總是會遇到有些家長會小聲地跟我說:「要不要請孩子先離開教室,我擔心他會聽到我們討論的事。」「我們可以講台語嗎?這樣孩子就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了。」「一定要在孩子面前討論他的事嗎?我擔心他會不高興。」「在孩子面前講他的事,這樣好嗎?會不會讓孩子受傷?」

爸媽擔心孩子聽到的3大原因

許多大人會擔心的原因,不外乎有下列三個:

1.擔心孩子聽到會造成心理的傷害

由於討論的內容,可能是圍繞著孩子的不當行為,或是能力不及的表現,於是很有可能在當下會帶給孩子難堪、不悅、不知所措,甚至發生潛在的心理傷害。因為擔心會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於是許多大人會想辦法支開孩子,選擇在孩子背後談論他的事。

2.擔心孩子會對大人產生不信任感

由於討論的過程,是在外人面前討論,很有可能會造成孩子情緒上的反彈,認為您背叛他,進而對您產生敵意,讓彼此的關係漸漸往不信任的方向發展。因為害怕親子關係緊繃,於是許多大人會故意避而不談,等到孩子不在現場才敢侃侃而談。

3.擔心孩子的問題會變本加厲

由於談論的當下,可能會討論到如何因應孩子不當行為的處置,當孩子發現大家都在講自己的不是,很有可能就會武裝自己,開始賭氣、干擾、破壞當下的規則,甚至故意用大人不喜歡的行為來反制,讓行為越來越脫序。為了不讓孩子的行為變嚴重,於是許多大人會選擇模糊焦點,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起他的事。

060 翻轉玩教養:在孩子面前討論他的狀況.到底是好還是不好?2

邀請孩子共同討論的4種做法

是否該在孩子面前討論他的事,不同專家學者各有不同的見解,以我個人的想法,與其諜對諜,倒不如直接邀請孩子一同參與討論,當下的我會這麼做:

1.製造輕鬆的氛圍.讓孩子不感到威脅的壓力

談論的一開始,我不會急著揭穿孩子的不是,而是用閒話家常的方式,慢慢將有關於他的議題融入話題中,然後透過不同話題的穿插,降低孩子的戒心,讓孩子漸漸習慣話題中有他的議題存在。

2.採取開放的態度.讓孩子知道我們關心的事

對話的當下,我不會急著指責孩子的不是,而是採取輕鬆開放的態度,談論孩子的狀況,假若孩子抗議我說的事實,我也會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藉此讓孩子知道我們重視的是什麼。

3.善用說話的技巧.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

討論的過程,我不會只說孩子不好的部分,而是採取劣勢與優勢的交替說明,最後再把話題聚焦在孩子的優勢上,在話語的包裝下,讓孩子感受自己的優勢,同時也記住自己的劣勢,逐步引導孩子學習自省能力。

4.運用自我揭露.讓孩子學習可以怎麼做

引導的模式,我不會使用要求的口吻,而是運用自我揭露,描述自己的感受與可行的建議方法,增加孩子的思考判斷機會,也許孩子當下不會接受,但我們要相信孩子都希望自己變好,私底下一定會偷偷練習,讓自己改變。

※原文刊載於2021年01月號《媽媽寶寶》407期。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18136

※延伸閱讀

與孩子溝通的過程總是理智斷線?5個簡易步驟,走出無效教養循環

孩子不乖,可以處罰嗎?善用原則,處罰其實不是件壞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