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魯力立

從我有記憶起,過年前最幸福的節日就是臘八節。但是童年的我,一直都沒摸清楚這一天的具體時日。唯一可知的便是那一天並不放假,日曆上也並沒有標注,新聞聯播那一天也並不張燈結綵。但是家家戶戶卻都要炊煙嫋嫋,早早地就燉上了一大鍋香氣四溢的臘八粥。

臘八粥又叫做“七寶五味粥”。所謂七寶,大抵有紅豆、紅棗、花生、豇豆等,另外在根據各地風俗傳統或者地域特色,加入蓮子、菱角或者栗子等。早在《燕京歲時記•臘八粥》就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這就證明瞭臘八粥的多元。

從小到大,我都是在外婆家喝臘八粥。外婆會提前兩天就精挑細選食材:紅豆、豇豆、栗子、花生、蓮子、葡萄乾和大紅棗是我家臘八粥的傳統。米則精選糯米和大米,偶爾也會加入小米。媽媽說,災年的時候能喝到有紅豆和花生的臘八粥就跟年夜飯一樣滿足了。而今的臘八粥,外婆還會拿出八拼涼菜,把新鮮醃制的雞鴨魚肉和滷味醬味擺滿桌,再點綴精緻醬瓜或泡菜。喝粥,甚至早已經成了附屬。一大家人,在這一天都會不約而同地聚到外婆家。喝茶、聊天、歡聲笑語,寒冬臘月似乎也變得尤為溫暖。或許,只是為了擠在一起,同喝一碗臘八粥。

童年時,我問過母親,臘八粥為何不叫八寶粥呢?母親說,是因為臘月的緣故。我於是又問,為何叫臘月呢。母親似乎故意繞我,說,因為是臘八節的緣故。後來我才知道,我國古代天子,農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幹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穀星神,用幹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幹物稱臘,八是八穀星神,故稱臘八。在時間上,臘祭又是在農曆每年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臘月初八日亦稱臘八。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遲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闔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

奶奶信佛,常年供奉香火。她覺得,信,比不信有奔頭。於是每年臘八,她都喜氣洋洋的去廟裡領粥。我很納悶,家裡煮了臘八粥,為何奶奶偏偏要去領那一碗施捨?奶奶說,那是佛氣兒。領回來,能保佑咱們全家平安。我聽得兩眼放光,心裡癢癢,對那一碗神粥嚮往起來。於是稍微大一點,奶奶就帶我去寺廟過臘八節。趕集一般的人群,個個都和奶奶一樣喜氣洋洋。但是,現在回想起來,其中也不乏很多的確窮苦之人,衣衫襤褸之輩。很久之後我才知道,這一天便是釋迦牟尼成道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穀、 果實等煮粥供佛,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而這個傳統並沒有隨著社會更替和經濟發展消失,千百年來佛門將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佛家理念通過臘八粥不斷光大。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和社會公益團體加入到這個隊伍。似乎在當今社會,承擔了更多隱形的角色和使命。

臘八粥是我家的傳統。不是節日,卻是我家最溫暖的團圓日。而這種團圓、分享和博愛,也隨著臘八粥的傳播成為了整個社會大家的正能量。臘八粥,早已經不是一碗粥。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來自藏區的原純香脆——邂逅青稞餅
粉紅風‧浪漫下午茶-HERDOR禾多
百樂之門、萬種風情之味
雲客來的牛肉麵
跟隨畢卡索足跡—美食之旅四隻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