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目前篩藥絕大多數是細胞篩藥模式,發現有效的就再次作用到動物身上。然而細胞非活體,實驗證明通過細胞篩選的絕大多數藥物對動物無效。但如果使用小鼠等哺乳類動物進行篩藥實驗,由於其複雜性以及昂貴,因此不可能成為高通量的藥物篩選平台。

(影像截取自國衛院官網)

近年來,由於斑馬魚的各項優點,斑馬魚已成為進行醫學研究與藥物開發的重要平台,已被用來從事各種藥物研究。例如化學藥物庫的篩選、藥物毒性及畸型的預測、藥理及毒物基因學等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喻秋華研究員研究團隊建立全套式斑馬魚藥物篩選平臺,成功篩選出可抗血管新生、肝癌細胞增殖及轉移且可治癒肝癌兼毒性低之新穎小分子藥物抗癌藥物。

斑馬魚胎胚體型小、數量多、成本低又是複雜性高的活體,因此斑馬魚可用來做為測試人類治療新藥的一個介於細胞培養及昂貴的老鼠活體測試系統的橋樑,其篩藥效率是傳統細胞模型藥物篩選辦法的4000倍。

除了這個新技術之外,國衛院最近也成功開發新世代流感疫苗生產MDCK懸浮細胞的技術。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胡勇誌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前疫苗中心主任莊再成博士與前感疫所所長蘇益仁博士的支持下進行MDCK懸浮細胞培養的技術開發。研究結果顯示本技術產生的高病毒效價與低培養基使用量均優於貼附型MDCK培養技術來得好,再者,目前初步評估上游製造成本已接近雞胚蛋流感疫苗製造方法。 此技術平台可以用於流感疫苗製造(包含pandemic and seasonal influenza vaccines),對於超過30億美金全球流感疫苗市場提供另一個選擇。

傳統上,貼覆型哺乳細胞(包括MDCK細胞),需生長於基質表面來幫助細胞生長和增殖,目前以微載體培養法最為廣泛使用。然而,在細胞繼代擴增時都需要酵素酶將附著在基質載體上的細胞脫附後再放置另一個較大的容積裡,過程中增加貼覆型細胞在製程放大量產產能不穩性以及操作上的複雜度。MDCK懸浮細胞培養的技術開發(不需使用微載體)便能解決上述問題。研發後期與產學合作廠商共同合作進行全化學合成無動物來源的培養基的研發,研發成果是將原貼覆型MDCK細胞已成功地適應於全化學合成無動物來源培養基下懸浮培養。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