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瀞文

每逢開學季,無論孩子是小學或國中新鮮人,都需要適應新學習環境。《親子天下》為家長整理國中小新生開學時常見的問題,並提供解方。

圖片來源:插畫∣徐至宏

以下內容諮詢∣台北市湖山國小教師張曉雯、苗栗縣苑里國中輔導老師余宗晉

孩子在這個月穿上了新的制服,走進新學校校門。即使「上學」這事對孩子來說不全然陌生、即使在暑假已經做了身心的準備,但進到全新的學習環境,面對新校園、新老師、新同學、新學習,開學的第一個月還是狀況百出的適應期,有不同的任務要達成。

忘東忘西、沒寫功課、不守規矩……完全是小一新生的「正常反應」,爸媽先別生氣,也不要災難式的想著:「才小一就這樣,以後怎麼辦!」記住,小一的適應重點在幫助孩子建立學習習慣、規律生活、融入團體,而這些,就從回家翻閱聯絡簿開始吧。

對國中新鮮人來說,他身心面對的轉變比你想像得多。在種種變化中,第一個月的關注重點應該是孩子的人際關係。親子要在日常培養良好的關係,當孩子的人際遇到困難或受到同儕霸凌時,才會願意開口討論或求助。另一個重點是落實規律有節奏的生活作息,幫助孩子未來的學習上軌道。

【國小篇】
搞定初次進入校園生活的小新鮮人

Q1:孩子總是來不及抄聯絡簿,好不容易抄完了,我也看不懂。

A:對初學注音的小一新鮮人來說,抄對、抄好聯絡簿實在不容易;對父母來說,要看懂小一新鮮人寫的聯絡簿也非常吃力。但是聯絡簿無法達成聯絡使命的狀況不會太久,多數孩子在1~3週內,可以勝任抄寫聯絡簿的工作。

小一的課程看似簡單,但小一階段建立的學習習慣,以及國語文能力,都攸關日後的學習。小一孩子在學習上需要的陪伴,絕對不亞於中高年級的孩子,而父母翻閱聯絡簿會是一個開始。

有經驗的低年級老師都提醒,無論孩子是從學校直接回家,或是在安親班待了一個下午才回家,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看他的聯絡簿。親子各自工作後回到家,先休息一下聊聊天,就翻開聯絡簿,裡面會有今天的功課與教學進度,就算孩子都會了、功課也寫完了,仍要花一點時間複習。

Q2:孩子上課找不到教室,放學時,我也要等好久才接到小孩。

A:放學時間人車雜沓,開學第一週會是接送混亂期。父母必須和孩子約定好接送地點,也要先說好,如果在約定地點等多久還是沒見到面,可以去哪裡等,或是到哪個處室找老師協助。

若打算讓孩子自己上下學,務必帶著他走幾次安全路線。教他如何過馬路、遵守交通號誌、走人多的人行道或騎樓,以及上下學時段有老師或家長站哨的路線。

面對國小的新環境,上小學前事先認識校園,能減輕孩子的焦慮與緊張。但如果沒機會,開學後也要找個時間,協助他認識學校環境、了解學校動線,例如:校門在哪?警衛伯伯在哪?上下學走哪個門?廁所在哪、如何使用?老師的辦公室在哪?健康中心在哪?操場、遊戲場、球場在哪?哥哥、姊姊的教室在哪?公共電話在哪?

Q3:一開學他就狀況百出,不會趴睡、不會用蹲式馬桶,還常打電話要我幫他帶東西。

A:這些大人眼中沒什麼大不了的改變,卻可能讓孩子的新生活充滿了不安與疑惑,甚至有孩子因為不習慣蹲式馬桶,直接大便在褲子上。

小學的生活和幼兒園大不相同,這些在剛上小學的前幾週,老師都會帶著孩子去認識,包括:如何使用蹲式廁所、上廁所要關門、如何摺衛生紙、廁所弄髒了要怎麼清理等。

父母比較積極的做法是,在開學前告知孩子這些改變,讓他有心理準備外,開學之後若有你覺得脫序的行為,也不要馬上處罰,先聽聽孩子是怎麼想?遇到什麼困難?再與老師一起幫助孩子。

至於忘記帶東西,建議父母不要幫他送,讓孩子學著自己想辦法。國小有個重要任務是生活自理,忘記帶東西去學校是多數小一新生會發生的狀況,不妨讓孩子透過這個犯錯機會,試著想辦法跟同學或老師借。

Q4:孩子回家時跟我說他上課都聽不懂,我該如何協助他?

A:當孩子這樣反映,父母必須委婉的讓老師知道,「孩子目前的學習似乎無法理解,我在家可以如何幫助他呢?」

有經驗的老師會先確認孩子是否有生理上的困難,包括視力、聽力、注意力等是否有先天的不足?再看看孩子是不是因為新環境適應困難?還是學習態度需要調整?也有些孩子是因為家長要求嚴格而造成焦慮。

張曉雯提醒,小一前10週國語教的都是ㄅㄆㄇ,孩子在學校學完後,回家一定要陪著他練習。有些孩子學習比較慢,會挫折,但只要家長持續陪伴,小一上學期結束前很少有孩子學不會。

Q5:小學意外比幼兒園多,才開學,他就從遊戲架上摔下來。

A:低年級生是國小學生中,最常因為遊戲器材使用不當,導致跌傷、瘀傷、撞傷的一群。

雖然老師會提醒孩子遊戲器材的安全使用方式,但父母在帶孩子逛校園時,不妨示範正確玩法,包括:盪鞦韆手要抓緊,鞦韆停了才能下來;溜滑梯不可頭下腳上或站著溜;玩翹翹板時不可以在板上行走,或是突然跳下讓友伴掉下來。也讓孩子知道,如果受傷了記得到健康中心找護士阿姨。當孩子真的受傷,不要大驚小怪、興師問罪,冷靜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Q6:孩子有些新生活適應上的狀況,我想要和老師討論,寫聯絡簿、到校拜訪和打電話,哪個是和不熟悉的導師最好的溝通方式呢?

A:視溝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溝通形式。親師平時聯繫與建立關係可透過聯絡簿,就算沒有「問題」要反映,也可以在聯絡簿上記下孩子的生活及成長,除了替孩子留下紀錄,也讓孩子知道,他在家或在學校發生什麼事,老師和爸媽都會知道。

緊急且可能有爭議的討論,為避免文字傳達有限、想像空間大,以電話和面對面談為佳,但是要注意時間。若要打電話,孩子放學後的下午通常老師還在學校,是很好的時間;但許多父母到晚上才見到孩子,如發現需要溝通,要打電話也記得儘量在9點之前。

當你需要親自到學校一趟,先和老師約時間是一種禮貌。無法事前聯繫的話,放學接小孩的空檔是不錯選擇。如果臨時真的有急事,需要立即聯繫,為了不打擾老師上課需要照顧全班學生,最好透過輔導室、學務處等單位聯繫。

親師座談會、聯絡簿、班級網頁,都有助於父母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與學校教學成長。

無論是什麼形式的親師溝通,都要記得態度有禮、委婉,表達出「我需要老師的意見與專業來幫助孩子」,才有可能透過親師溝通取得良好的親師合作。

Q7:開學1週,東西一直不見,書包亂糟糟,要怎麼教他整理?

A:上學用品的挑選以實用、安全為主要考量,每一個都要貼姓名貼或寫名字。一些必備文具,像鉛筆、橡皮擦、尺等,可以多買一點備用。但是當孩子弄丟了,張曉雯建議不要馬上補給,最好是在給孩子文具前就讓他知道:「這是你這學期的5枝鉛筆,要好好愛惜,用完就沒有了。」當他筆不見了,要他去找、問問同學,甚至如果還是找不到,就請讓他用剩下的3枝筆,讓孩子感受丟東西的不便。

若孩子總是把學校課桌抽屜塞得亂七八糟,可教他「書背朝自己、大書往下面、小書往上面」的置物原則,找書時掌握「整疊拉出一半,抽出需要的那一本」的訣竅,讓抽屜井然有序。櫃子裡也可放個小籃子,指導孩子將小文具放籃內、大物品放籃外擺好。

Q8:早上節奏很混亂,為了怕遲到,早餐根本來不及吃。

A:念小一之後,大多數孩子必須在早上7點50分之前到校。但是要早睡早起不遲到、吃完早餐再到校,都不是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父母必須隨著孩子上小學,全家調整作息,跟著在晚上11點前一起上床睡覺。

張曉雯認為,開學前2週就要幫助孩子調整作息。開學後,孩子偶爾太晚睡,也不要有「昨天太晚睡,今天讓他晚點起床」的念頭,那會讓孩子不知不覺和大家變得「不一樣」,甚至影響人際。

Q9:孩子到了晚上作業總是寫不完,這正常嗎?

A:張曉雯認為,小一新生的功課量以半小時內可完成為佳,加上做功課前拿出文具及作業簿、調整坐姿與握筆姿勢等「前置動作」,以及做完功課後檢查、收書包等「收尾工作」,最好不要超過1個小時。當孩子的動作慢,或是因為小肌肉尚未發展成熟,讓回家作業影響了夜晚生活及就寢時間時,可以和老師商量作業減量,多數老師都會願意幫孩子調整作業量。

寫作業雖然是孩子的功課,但是協助孩子有能力完成作業,卻是父母的責任。尤其現在孩子的回家作業有大分量的觀察、實作或討論,需要家長的參與和指導。

如果孩子寫作業很上軌道,1週內可以有1、2次放手讓他規劃放學後的時間安排,你從旁觀察,與他討論調整。

Q10:孩子回家哭訴:「○○○打我,我跟老師說了,可是老師卻處罰我!」我很心疼。

A:小一孩子的表達能力及多元觀點能力都不夠,對於他的描述,可以同理,但是不要急著處理。若孩子反應不大,聽聽他的心情,過幾天再問他後續發展;如果影響到上學適應,不妨和老師聯繫,聽聽老師對這件事的看法。有經驗的老師不會只處理「事件」,還會透過個別或全班的團體輔導,讓孩子在過程中學會人際相處。

張曉雯強調,孩子間的爭吵是學習,可學會很多人際互動的分寸,「在學校發生的問題在學校解決,千萬不要就拿起家長通訊錄,直接撥電話給對方家長。」她曾遇過孩子吵完轉身玩成一團,大人們卻還耿耿於懷;也有家長一直用大人的角度要幫孩子解決問題,久了反而讓孩子被孤立。

【國中篇】
幫助青春期孩子 邁向新的學習階段

Q1:孩子正值「轉大人」的時期,我們該留意什麼?

A:青春期是國中孩子生理上的最大轉變,女生有月經、胸部變大;男生長喉結、聲音沙啞、夢遺。這個時期,身體的乾淨整潔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形象以及人際關係。

伴隨青春期而來的是,現在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得孩子很容易接受到色情資訊。對此,父母不可能遏止,比較積極的做法是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讓他知道「面對這些圖片訊息有生理反應很正常」,他可以迴避這些不好的刺激;同時也必須知道,色情網站或是A片中傳達的,並非正常、健康的兩性關係。

Q2:小孩長那麼快,制服到底要準備幾套?

A:多數國中以購買2套制服、1套運動服為宜,但也有班級多數時間穿運動服,1週只穿制服1天。請直接請教導師需要的制服與運動服數量。

挑選時要注意大小合身,別為了省錢買大一號,對身心劇變的青少年來說,不合身的衣著會讓他很困窘、不自在。

Q3:孩子有嚴重的開學症候群,不想上學、頭痛、肚子痛,怎麼辦?

A:升上國中後,孩子的友誼出現斷層、學習壓力驟增,學習上的適應、和老師的關係、和新同學的關係、和父母的關係等轉變,都可能導致他的「開學症候群」。多數孩子在1個月內會適應,找到自處之道。

對國中新鮮人來說,因為人際關係導致開學症候群的比率最高。根據苗栗縣苑里國中輔導老師余宗晉多年觀察,開學1個月內,國中生的小團體、迎合或排擠某人的人際互動會成形,如果孩子在班上有1、2個好友,比較不會被強勢小團體影響到學校生活。

余宗晉建議孩子在新環境中主動找朋友,可以從有共同興趣的同學中找話題、上下學和同路線的同學聊天、參加社團、下課後找同學問不懂的問題等。如果孩子個性內向,鼓勵他主動去認識班上選出的幹部,幹部通常比較熱心、願意幫助人,是內向孩子跨出人際第一步的好對象。

Q4:一開學,孩子被更深的課程與更多考試嚇到,每天書都念不完。

A:多數國中新鮮人都曾被國中又深又難的課程嚇到,余宗晉表示,國中課程有3個特性,孩子必須要隨之調整學習方式:

1.課程更深、更需要思考理解,因此上課更要專心,有些課一分心,後面就聽不懂,要花好幾倍的時間才補得上。2.國中是分科教學,孩子要適應10幾個老師,必須詳細記下每個老師對學習的不同要求。3.因為國三有教育會考、特色招生,老師對進度的壓力會比國小來得大,孩子也要逐漸調整生活節奏,找出自己的學習進度。

國中採分科教學,老師不一定知道其他科老師派了多少作業、安排多少考試,孩子在規劃念書時間時要以「週」為單位。有些有經驗的導師還會買白板,請小老師將當週功課及考試寫上,任課老師在指派作業時也比較可以視狀況調整。

Q5:國中的課業更難了,我需要讓孩子去補習嗎?

A:國中課業壓力明顯比國小重,考試也多,若孩子跟不上,應先找出問題,對症下藥,補習並非萬靈丹。基本上,採大班授課的補習班對程度中上的孩子較有效;程度落後的孩子,則應該選擇小團體式的家教或陪讀,才有辦法針對弱點補強。

余宗晉建議,可以和孩子討論要不要補習?補哪些科?通常開學1個月後到第一次段考前,孩子會知道自己的學習能不能掌握?理解有沒有困難?在國中第一次段考後是討論是否補習的好時間。

Q6:面對琳琅滿目的自修,要不要買?如何選?

A:若孩子有補習,學校講義及補習班評量就已足夠;如果沒補習,建議在開學家長座談會時直接請教各科老師,畢竟市面上自修種類多,所費不貲。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網路調查:超過九成的家長贊成延後上學
克服分離焦慮,這5件式爸媽不能做!

本圖/文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國中小新生開學16問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