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那一晚,我也成了媒體所說「不畏風雨的歌迷」,也成了加起來「五十萬歲」之一。然而,不但得聽羅大佑,還需記上一筆。
要說他是二十世紀華語流行的教父,恐怕李宗盛也不會反對。免去論資排輩、長幼之序,此二公的方向不同,也頂明白。要說,他們二位的作品,都抓住了如我這般年歲或更長者的歲月痕跡,這毋庸置疑。但,羅先生多了更豐厚的時代感,則是我一直以來的感想。在不同的時間裡聽他的歌,回溯自己與整個大環境的變化歷程,時時深覺不但貼切於彼時,更可映證於當下。
1991年的那首「皇后大道東」,寫盡了香港回歸前港人的不安與迷惘;於今聽之,同有所感。時代的擺盪,在歌曲的印證下,就是有哪麼精準的諷刺。同年,這條歌有臺語版,歌名叫做「大家免著驚」,一樣把那個年代臺灣在解嚴之後的社會脈動刻畫的入木三分。20餘年前聽到這首歌,熱寫沸騰;但今天呢?同樣的中正大廟埕,並沒有映照出臺灣的進步,卻毫無保留地冷眼瞧著這個社會的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
而寫於1983年、與吳濁流成名之著:「亞細亞的孤兒」同名的歌曲,是羅大佑對那個徬徨年代的標示,後來被翻唱且用為電影「異域」的主題曲。但這首歌,我們當可想像,若出現在50年代臺灣,對襯中華民國那時的處境,「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又是何其具象!1996年,在臺灣經濟高度發展,民主化推動到總統直選的同時,羅大佑出了「寶島鹹酸甜」專輯。在那年的台海危機中,這張專輯有兩條歌:「台灣進行曲」與「風神的歌詩」,幾乎就是戰歌了,前者是當年李登輝的競選主題曲,後者則聽之悲壯不已。他出於什麼樣的心情寫這樣的作品呢?我一直很好奇。但對照亞細亞的孤兒,不知羅公斯時是否認為我們總算能夠站起來,撐得起自己的國家了?而專輯當中有一首歌叫「相鼠」,非常生動的描繪了那時臺灣的「黑金政治」;時至今日聽這條歌,你真的會發現,咬布袋的老鼠一樣肥,只是技術更好、騙你的包裝更精美!
再早一點,1994年,在「戀曲2000」專輯中,羅大佑很精確地描繪了當時的兩岸互動;上海與臺北的交互輝映,在專輯中呈現。也或許他對於那個時刻兩岸能終結長久的戰爭敵對,以人性為出發點進行互動,有一種期許。有意思的是,這張專輯中有條歌叫「五十塊錢」,對開放探親之後臺、港、中的經濟互動之繪寫那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那一晚,從捷運站上去小巨蛋,一路我都在苦笑。身邊人潮多華髮、眼前面容皆刻痕,年紀不留餘地地在我許久未聽演場之時,來了一記當頭棒喝。台上的羅公63歲,面容、身形與體力倒真是不顯年歲;但聽他的歌長大的我,聽著聽著總想,咱們這社會什麼時候才會醒一點,多一點理智呢?要不,可真是會再回去當「亞細亞的孤兒」啊!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