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雲野鶴

在選舉過程中,候選人的招數可謂無奇不有,有製作精美文宣訴求自己的政績或政見者、有造勢台上落淚者、有下跪求票者、以前還有斬雞頭發重誓者、有車隊密集掃街⋯,但到了選舉倒數時「告急」的文宣幾乎成了選舉的標準動作,例如最近幾年市議員等多席次選舉仍有不少候選人打出「大家都說某某某民調高穩當選,⋯請不要讓丁XX、賴XX高民調而落選的事在某某某身上發生⋯」,這也是台灣選舉史上的一大特色。

根據研究指出,選民在投票時通常都希望他所投的對象能當選,而在多席次的選舉中,如果他家庭有好幾票時通常會自己配票,會期待他心目中的最佳與次佳人選都能當選,因此常發生因他所認同的最佳人選民調很高,他認為穩當選而去投次佳人選,或在當選邊緣的人選,因而造成如2001年第五屆立委候選人高民調高而落選的狀況;而在單一席次的總統、縣市首長、與現在的立委選制下,類似這種高民調而落選的狀況較少發生,除非選民認為他支持的對象民調高穩當選而不去投票。

當所有候選人都在打告急牌時,就等同都沒有做此動作,效果如何需看催票的力量如何,亦即文宣內容口味重不重與本身的組織動員能量。自從2001年兩位立委的高民調落選的情形發生後,選前幾天的告急措施已成所有選戰的必要動作,而投票後的開票結果與原先的民調就愈來愈接近,亦即在2001年之後,就幾無發生「高民調而落選」的情況了;這種也適用於單一席次的各級首長選舉,難怪大家愈來愈重視民調,也使台灣的選舉發展愈來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