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許嬰寧 心理師 作者:許嬰寧 心理師

每個人在吵架時候的表現方式不同,有些人會破口大罵、喋喋不休、重複一樣的話語,有些人會悶不吭聲、完全封閉、讓人看不透,有些人會轉頭就走、手機關機、上演失蹤,有些人會摔門、摔東西、講氣話各種發洩。

吵架時,別摔東西!心理師:怒氣需要處理,不是轉移,感情也不是拿來摔的!_img_1

Image by yanalya on Freepik

每個人處理方式不同,但通常都會有一個慣用模式(pattern),那個模式經過長期反覆發生,變成一種習慣,在生氣盛怒之下,會像是直覺式的爆發出來,無法壓抑,操控了當下。

如果這個習慣是破壞性的,一定要及早停止這個習慣。

例如,有件事千萬不能做:吵架時,不要摔東西。

1. 怒氣需要處理,不是轉移

摔東西時一定是盛怒的,而惹你生氣的可能是這個人、這個局面、或是自己,但不會是這個物品,所以不要把自己的情緒轉移到物品,反而錯失了處理消化情緒的機會,逃避面對但不能改善衝突。

2. 摔東西會越摔越大、越摔越昂貴

摔東西的習慣一旦建立,就會成為一個反射性動作,只要一次兩次沒有被制止,或是制止無效,就會使人產生一種控制的滿足感,好像可以緩和原本生氣無助的感覺,被摔的物品不會反抗,讓人有種得以駕馭的快感,只是這樣的感覺會上癮,會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滿足,也就會越摔越大力。

3. 搞不清楚是要傷害物品還是傷害對方

摔東西的當下傷害了物品,但其實可能也傷害了和氣。摔東西的人可能不想要傷害對方的感受,因此選擇了破壞物品,但是卻在不自覺中其實已經傷害了對方,無論承認與否,都會對雙方的安全感和信任造成負面影響。

4. 引發恐懼就是一種勒索

在對方面前摔東西其實就是種情緒勒索,除非對方可以對於這個場面毫無反應,否則對對方就造成的心理壓力。這是一種「我很不高興」的情緒訊號,似乎表示著「我拒絕與你正面溝通,我只想要讓你知道我有多不高興」,這對目睹者會造成無助感或無望感,久而久之也會把對方推開。

5. 不要留下不可修復的遺憾和傷疤

摔壞的物品還需要經過整理和修復,依照破壞的程度還得進行添購或是拋棄,這些都會在事後延續那多餘的負面感受。處理這些殘局的人等於必須二次經歷那種不快,如果加上對於物品的情感和價值因素,有可能會產生埋怨及更多不悅,對於關係會有延遲的破壞力。

別以為只是輕輕摔一下鑰匙、摔個門、摔一件外套而已,一旦養成習慣,下次就可能會摔更大的東西,摔更用力,才能消化情緒,才能引起對方的注意或配合,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溝通管道。

認清自己有沒有潛在摔東西的徵兆或習慣,請身邊的人幫忙留意,自己也必須虛心接受提醒,下次一摔就要住手;觀察孩子有沒有拿摔東西來發洩的模式,留意他是不是有說不出來的困難,提醒孩子不必破壞物品,協助他用其他方式表達,不要摔東西。

#感情不是拿來摔的。

延伸閱讀:

越吵感情越好?別傻了!這句話是百分之百的騙局

「靠北老婆!我做錯了什麼?」呂秋遠:這位兄台,你錯在不該結婚生小孩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吵架時,別摔東西!心理師:怒氣需要處理,不是轉移,感情也不是拿來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