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芳毓

在台灣,「個案教學」已經和政大企管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畫上等號。

2016年,是司徒達賢從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回台灣教書的第40年。這位亞洲第一位策略管理博士,當年以公費第一名成績,到美國西北大學就讀,將當時企管界最熱門的個案教學,帶回台灣。

至今,他的學生遍布全台企業界。光是上過他在政大企家班的企業界老闆與主管們就近1000人,還不算40年來在政大商學院的徒子徒孫們。

恩師兼嚴師 學生又愛又怕

上過司徒達賢課的人就知道,他很嚴厲,也很幽默,課堂上總是緊張萬分,卻又笑聲不斷。可說是個讓學生又愛又怕的恩師兼嚴師。

政大商學院畢業的政大校長周行一,是司徒達賢最早期的學生,對司徒達賢的印象是,他關心學生的狀況超乎想像。

周行一分享,他政大畢業後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多年後在機場,老師看到周行一帶著一家老小,竟然馬上叫得出他的名字。

不久前他跟司徒達賢聊天,談到30多年前大學畢業典禮的場景,司徒達賢竟然馬上想起來,那次畢業典禮,周行一在台上唱當年流行歌《一支小雨傘》。記憶力如此之好,嚇壞所有人。

為什麼他能做到嚴厲又幽默、讓學生又愛又怕、對學生超級關懷?這些都跟他個案教學的方法有關。

過去一年多來,司徒達賢把他個案教學40年的精華心得,寫成《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聽說讀想的修鍊》一書。

所謂個案教學,就是舉一個真實(可能匿名)的企業情境,例如公司快破產了、是否該併購另一家企業、是否該換CEO等,讓學生們分組討論,如何解決這個情境。

由於上課看似學生報告,因此有人以為個案式教學的老師很「輕鬆」,「學生講就好!」

但司徒達賢強調,個案教學不等於分組討論,也非上台報告;教師要聚精會神聆聽學生發言,最核心的任務就是「提問」,內容不外乎是「你的決策方案是什麼?」「為什麼?」「請問你根據什麼數據或事實資料得到此一推論?」等。實際上,一堂課大概這樣進行。

重點1〉老師問問題-抽人回答 只能想30秒

首先,司徒達賢會準備很多問題,抽人回答。這時,他手上有一疊「上課卡」(學生開學時填的個人資料卡),每次問問題後,他讓學生先想30秒,再從上課卡中隨機抽人,確保人人有發言機會。

對台下學生而言,這30秒卻彷彿三小時,必須針對問題全力構思可能的答案,還得擔心答不出來或答不好,特別難熬。

「這段時間,是全班腦力運轉最高的時候!」司徒達賢打趣道。在新書發表會上,他搓著手,彷彿指間有疊「隱形卡片」,露出促狹笑容說道:「一卡在手,樂趣無窮!」  

學生思索的30秒間,司徒達賢就熟記卡片上的學生資料,「這樣,每個學生不是都記得了?有什麼難?」他說。

重點2〉怎麼聽?怎麼說?-再次抽卡 複述前位答案

上司徒達賢的課很緊張,分分秒秒都不能鬆懈。即便不是被抽到回答問題的人,也要仔細聆聽同學回答些什麼,因為學生回答完後,司徒達賢馬上會再抽學生卡,再問其他學生,「請複述剛剛那位同學說了什麼?」

這樣的過程,是在培養「說」與「聽」的能力。

若是聽的人沒把說的人意思正確複述,代表聽力有問題;而說的人若無法讓別人理解他的意思,那就是表達能力(說)有問題。

因此整堂課,不管是聽與說,學生都要全神貫注。抽問幾輪下來,沒被抽到的人反而感到「懷才不遇」,搶著舉手發言。讓整堂個案教學變得緊張、專注、忙碌、熱烈,沒有學生敢打混。

司徒達賢延伸,其實聽與說的能力,對企業非常重要。

他分析,在組織中,居高位者往往只「講」不「聽」,常滔滔不決地推銷理念,卻少有耐心聆聽他人意見。「『層級愈高,聽力愈差』,」司徒達賢語畢,現場爆出會心的哄堂大笑。

個案教學如何改善?司徒達賢會隨時點名學生複述或回應其他同學的發言,即使CEO或大老闆也不例外,迫使他們專心聆聽。不消一堂課,高階主管就會迅速調整自己的聆聽習慣。

而許多人會「說」不清楚,往往是因為想不明白。在想不清楚之前便被要求發言,不得不用抽象的語言來應付,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空話連篇的發言風格。因此訓練「說」的能力,背後就是在統整知識的過程。

在一場新書發表會現場,有讀者詢問,這套方法如何應用在企業的日常管理?

「用在開會!」司徒達賢不假思索回答,許多人開會時,覺得跟他無關,就發呆、滑手機,此時,會議主持人可以用他上課的方法,抽與會者名片,點名發問與回答,包準立刻抓回注意力。

重點3〉學生應事先「讀」-藉由閱讀學新知 還「練腦」

在個案教學中,讀,指的是為了決策而研讀資料。

許多人對司徒達賢清晰的思路印象深刻,殊不知,他是下過苦功的。

在讀博士班時,他就開始將一本本管理經典,整理成一張張思想流程圖,彌補英語的不足。回到政大當教授後,繼續用類似方法,整理出上百篇學術文章的因果關係,進而將過去沒想到的觀點,整合到自己的知識架構中。

實務上,讀個案資料時,腦中要同步建立當時的場景、流程,及個案文章中未完整表達的組織結構、策略重點與人際關係,甚至要從個案當事人角度,設身處思考與分析,進而從龐雜的資訊中,找到與決策相關的訊息。

例如「這些訊息是否隱含著組織中一些潛在的問題?」「經理人之間的爭執,和不久前的組織變革方式有何關聯?」

司徒達賢強調,閱讀除了吸收資訊與知識,最重要、最常被忽略的作用,就是「練腦」。

上課前就先閱讀,非常重要,用在企業組織中,也是一樣的道理。許多企業開會前都沒有事先閱讀討論的議案,大家一片空白來開會,結果成效很差。

「想」,是個案式教學的最後一個修鍊,和「聽、說、讀」能力互為因果。後三者愈強,想的效果愈好;而提高想的成效後,又能改善聽、說、讀的品質。

想,要達成什麼樣的標準?

重點4〉學生應勤於「想」-培養理性思考、觀念能力

司徒達賢認為是「理性思考」與「觀念能力」,前者包括「應優先處理組織的哪些問題?」「問題的真正原因為何?」等。

觀念能力,是指體察不同層面中的因素,建立彼此因果關係的能力,比如「過去哪些政策(因)造成今天的局面(果)」或「今天的決策(因)對未來競爭地位(果)有何影響」等。當乍看無關的現象出現變化時,擁有高度觀念能力的人,很快就能看出關聯。

舉例來說,有人能從上游產業的細微變化,聯想到公司將來與下游經銷商間的權力消長;有人可以從一項氣候變遷的新聞,預知某檔股票價格的漲跌等,靠的都是觀念能力。

可以說,擁有觀念能力就能夠更有效詮釋資訊,掌握現象與問題背後的本質。因此,層級愈高,愈需要這種能力,才能夠在複雜紛紜的決策環境中,歸納出問題核心,提出改善大局的關鍵行動。

個案教學的重點不在傳授知識,而在養成與強化「聽、說、讀、想」能力。這不只能用在上課,也是每位工作者都要具備的,對高階經理人更是關鍵。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