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瑪利

多年來,有一個國家,堪稱是台灣產官學與媒體最喜歡拿來跟台灣比較的。那個國家就是荷蘭。

台灣地理位置是東亞門戶,就跟荷蘭位於歐洲大陸的門戶一樣,都具備運籌中心的先天優勢。

荷蘭早已是名符其實的歐洲大陸門戶。阿姆斯特丹旁的史基浦機場,是歐洲最大轉運站之一,每年約6000萬旅客進出。鹿特丹則是歐洲最大港口。其他地區的貨物與人流,若要從歐洲大陸進出,首選經常是荷蘭。

台灣本來也具備這種條件。1990年代欲發展亞太營運中心時,主政者心中一定有荷蘭模式。

約八年前,因應全球物流與人流增加,空中運輸量大增,當時桃園縣長朱立倫推動桃園航空城,心中的典範城市也是史基浦所在的航空城哈勒墨梅爾市(Haarlemmermeer)。那是一個新興城市,已有七個發展區域,共350 公頃。

2007年11月,《遠見雜誌》越洋採訪包括史基浦機場在內的全球五大機場,製作〈全球飆機場〉的封面故事。

台灣喜歡跟荷蘭比的第二個原因是,兩國人口、面積與天然資源貧瘠的狀況,都十分相同。台灣人口2300萬,荷蘭人口1600多萬。台灣3萬6000平方公里,荷蘭4萬1000平方公里。台灣多高山,荷蘭則是1/3在海平面以下,都必須與天爭地。

在內需市場小的情況下,荷蘭以貿易立國,重視海外市場,這又跟台灣很像。目前荷蘭人均所得是台灣二倍,具有許多領先世界的科技與花卉產業。因此台灣人也愛問,「為什麼荷蘭能,台灣不能?」

近來,台灣又喜歡跟荷蘭比了。由於蔡英文總統上任後,積極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包括亞洲矽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國際航太與新農業、循環經濟兩個項目。

其中,許多領域剛好是荷蘭強項。尤其是循環經濟,荷蘭更是世界領頭羊之一。

荷蘭成台灣官員最佳觀摩對象

自三年前,荷蘭當地民間組織主動向政府建言發展循環經濟後,經過社會上不同利益團體溝通,一年前荷蘭政府宣布,要成為世界循環經濟的熱點。今年荷蘭輪值歐盟主席時,也把循環經濟當作主軸,籌辦特展,邀請世界各國到荷蘭觀摩。

當台灣新政府想要搭上這股世界新趨勢時,荷蘭適時的又成為最佳觀摩對象。光是近幾個月就陸續吸引桃園市長、台中市長、基隆市長、科技部長、環保署長及不少民間企業與組織前往考察。據聞,台南市與台北市政府團隊,也考慮出訪。 荷蘭如何打造循環經濟熱點?除了循環經濟,科技創新轉型的經驗又如何?本期由我、資深撰述林讓均與攝影副主編張智傑,有精采跨國報導。

本期還有兩個重要專題。一個是年金改革,自從總統府6月啟動改革委員會後,幾乎天天占據新聞版面。總主筆彭杏珠把最具爭議性的各種年金制度爬梳清楚,《遠見》可能不是最早報導類似專題的媒體,但絕對是坊間觀點最完整、內容最詳盡的深入報導。

另外,《遠見》長期關心教育,本期主編陳芳毓耗時好幾個月,台灣本土最佳大學排行榜首度出爐,盤點台灣的大學辦學指標。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0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