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鍾藝

   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托馬斯·坎貝爾(Thomas P. Campbell)宣布將於2017年6月30日正式離職。此前的《紐約時報》透露,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財政赤字接近4000萬美元,博物館陷入裁員動蕩以及資金鏈緊張的困境。世界著名的博物館都面臨如此窘境,可想而知其他的博物館更是在資金鏈短缺的困頓之海中艱難遨遊。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博物館逐漸成為旅遊業的成員之一,在此之前,博物館僅是「收藏和保管」的場所。儘管和旅遊業的接軌讓博物館的受眾數量成倍增長,但看似繁榮的背後是博物館「曲高和寡」本質所帶來的不容樂觀的經營狀況。對於「旅遊化」起步較晚的國內博物館來說,情況更是不容樂觀。

NYM

   對於大多數旅遊者而言,博物館「不識人間煙火」,因此它們也不會成為旅遊清單里的必選項,就算遊客到博物館裡遊覽,更多的也是「到此一游」,除此以外並無更多的旅遊交互體驗。回想自己去過的大大小小國內博物館,不難發現,單向的文字介紹和影音資料是很多博物館唯一的信息傳遞方式,對於需要有豐富體驗感需求的遊客而言,這樣「簡單粗暴」的「景點」自然缺乏吸引力。詢問過很多喜歡到博物館參觀的朋友,他們因為自身強大的知識獲取內驅力選擇在旅途中參觀博物館,但參觀完一次基本就不會再去第二次。從極低的「復購率」可見,由於無趣味性和交互性,博物館不僅在吸引常規遊客上很困難,面對知識渴望度較高的群體來說,也難以將他們收入囊中。

    高冷的博物館普遍沒有「溫度」,它們不擅長講故事,也不擅長於把遊客融入環境和氛圍之中,「看過即忘,不會留戀」是遊客觀覽之後的量大感受。提升和豐富博物館的內容,增強體驗感,實現雙向交互就是解決這一病症的主要方式。

   位於法國的諾曼底卡昂二戰和平紀念館在博物館體驗方面是先行者,體驗式內容的構建在這裡等到了充分的展示。在這個需要花5個小時參觀的博物館裡,不僅設置了咖啡館、圖書館、餐廳、多媒體功能廳等,還有一系列類似於諾曼底海灘半日游的遊覽活動,在節假日也為各年齡層的學生團體提供配套齊全的教學實踐活動:知識競答、演講、繪畫賽、手工操作、遊戲抽獎、與二戰老兵專題座談、同歷史學家對話等比比皆是。目前,國內的少數博物館也開始推廣工作坊形式的體驗互動,比如在玻璃歷史博物館裡的玻璃手工作坊等。但「體驗創造」的經營思想並未得到大範圍的普及,很多國內博物館還僅守舊在「歷史保管者」的角色。

    對於全球的博物館業來說,發展衍生產品和服務來增收已經成為發展新趨勢。圍繞博物館的教育屬性,將知識普及和教學融入到遊客身體力行的活動中,使遊客在參觀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深度體驗,這才是博物館和旅遊業真正實現結合之路,也只有這樣,博物館才能將自己從泥沼中自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