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論/封德台 南寧學院教授】

在大陸常被問起,你們從小寫的「字」筆劃那麼多,是不是很辛苦?不會,不會,習慣成自然,是我的標準答案。其實絕大多數有像我這樣成長經歷的台胞,反而是看多了簡體字後才有了一絲絲「辛苦」的認知。最近大陸央視為了紀念鄧小平一百一十歲誕辰而播出的八點檔大戲「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戲中鄧小平為香港「船王」包玉剛在北平捐資一千萬美金興建的「兆龍飯店」親筆題字的一幕,戲中題的「龍」字正是繁體字,這也成為我回答兩岸文字系出同源的最佳見證。因為是有一些大陸學生是以為自古以來的中國文字,像孔子當年寫的都是「簡體字」。還有更多的大陸同胞驚訝於我的「普通話」,也就是「國語」怎麼會比他們還「字正腔圓」。所以有時我在課堂上替大陸學生用台灣的繁體字寫出他們的姓名,竟也輕易成為建立良好關係的第一步。

來到南寧學院,發現校園離市區有一大段距離,常坐親友的車往來市區,他們總以為台灣的汽車駕駛座是在「右」邊,每個人都問過,屢試不爽。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大陸人把「毛」左蔣「右」的歷史情結移轉到現在,變成逢蔣必右有關。近來觀看前面提到的央視大戲「鄧小平」的內容,除了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進程有了進一步的體認外,還對大陸方面勇於探討和定位毛主席的開國有功,文革有錯外,十分認同大陸的『實事求是』精神。我換位思考時,不禁也寄望台灣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有一天能將蔣氏父子對中國和台灣的功過,能有一番徹底的檢討;兩岸的領導人都曾貢獻卓著,都曾犯錯,這是「同」;而公開的定調承認大歷史的錯誤,才是實事求是,才能勇於面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海內外的華人。兩岸面對的未來,揣測不易,而借鏡彼此存同去異,務實以對,才能擱置爭議,有個美麗的明天,不是嗎?!
201409170800_封德台_教育_南寧隨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