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小丞
柯文哲案近日進展迅速,台北地檢署依圖利等罪名起訴柯文哲等11人,並聲稱「橘子」許芷瑜是關鍵角色。但針對北檢的調查過程及邏輯,不少人提出質疑。這場案件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程序與判斷的爭議,尤其在關鍵人物的處理上,讓人不禁對北檢的辦案態度與專業能力產生懷疑。
北檢對「橘子」許芷瑜的角色定位引人疑惑。如果橘子真的是關鍵角色,那為什麼在京華城案初期開出的55張搜索票中,並未針對橘子進行搜索?難道當時橘子並不在北檢的調查名單之中?如果是這樣,北檢又是基於什麼樣的調查或證據,後來改變了對橘子角色的重要性判斷?案件的調查應該建立在完整且縝密的邏輯推理之上,而不是隨著案件發展隨意修改角色定位。北檢的這種行為不僅顯得草率,更讓人擔憂其調查的公正性與客觀性。
另外讓人困惑的是橘子許芷瑜的出國問題。國民黨籍議員應曉薇在8月27日於機場被捕,當時北檢已掌握案件的多項細節。但同為關鍵人物的橘子卻在8月29日出國,毫無阻礙。這種明顯的不一致處理,讓人對北檢的調查標準與緊迫性產生疑問。既然橘子被視為「關鍵角色」,為何北檢沒有及時限制她的出境?這是北檢忽視了案件的敏感性,還是對橘子的角色認定過於模糊?這些疑問至今未有明確解答,也進一步暴露了北檢在調查過程中的不嚴謹。
圖片取自:(FB 柯文哲)
此外,北檢對案件進展的處理方式也令人不安。在京華城案引發輿論熱議的背景下,北檢似乎更多是在迎合媒體關注,而非實事求是地推進案件調查。從早期對柯文哲的起訴,到現在對橘子角色的重新定位,北檢的辦案思路顯得凌亂而缺乏一致性。這種對程序與證據的隨意處理,不僅無助於案件的真相大白,更可能在社會上引發對司法體系的信任危機。
值得思考的是,北檢在處理此案的同時,是否考慮到了案件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柯文哲案的政治敏感性極高,而北檢的調查程序與處理方式如果被認為存在偏頗,將不可避免地被解讀為政治追殺。司法應該超然於政治之外,但北檢的種種行為,卻讓人感覺到某種程度的政治操作。這對於司法公信力的損害,不亞於案件本身的爭議。
對於一個標榜依法行政、強調程序正義的國家來說,北檢在京華城案中的表現無疑讓人失望。從55張搜索票的範圍,到橘子的角色定位,再到出國問題的處理,北檢的邏輯漏洞頻現,程序漏洞不斷。這些問題不僅削弱了案件本身的可信度,也讓人對司法公正性產生深深的擔憂。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