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魏孫鴻

上個週末,看了去年上映的韓國電影「北風」。這描繪上個世紀末南北韓之間諜報互動與高層往來的電影,據說是改編自韓國國家安全企劃部情報員「黑金星」的真實故事,而此人似乎是唯一見過金正日的南韓情報員。

這段時間對韓國這類與南北韓相關的電影特別有感,無疑是因為朝鮮半島自二戰後的處境與兩岸極其類似,不僅僅是分裂之局面,連同各自兩造內的狀況與發展,都有著極高的重疊性。而有意思的是,這樣的相似,往往在韓國推出其民主化主題之電影時,被此間特定政治立場者拿來針對現代的國民黨,特意強調威權的印記。

這不能說全錯,但看似雷同的一切,卻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譬如說2017年上映後受到廣大討論、記述光州事件的韓國電影「我只是一個計程車司機」,就是一個例子。很多「覺醒青年」用此「印證」國民黨的「反動」,但弔詭的是,他們都漏看著影片中提所提及光州事件時美軍的角色。

下載

圖片來自:(youtube)

我們從威權轉向民主,很大的基礎是國人的努力,與當時政府明白於時勢。但光州事件卻是如今最被這類臺獨吉娃娃依賴的美國,在全斗煥政權背後力挺其鎮壓,以維護美國於朝鮮半島之利益。南北韓維持對抗,是美國利益之所在;一直以來,南韓在這個最大的框架下,必須採行抗北的國策。而其政客、軍人也以此為由,對內進行強力鎮壓。

這條路線,其實就是北風這電影描述的主軸。以國家民族之大義做好犧牲準備的情報人員,卻因為選舉時反對黨的贏面大,被執政者要求與北韓通氣,請金正日發動對南韓之襲擊,創造恐懼贏得勝選。第一次得手後,傳信的情報員就被滅口;之後食髓知味,甚至要求金正日以核武攻擊離島,創造更嚴重的恐懼來「逆轉勝」。

看到這樣的情節,腦海裡真是浮現2016年大選最後一晚的深夜。哪一方是得利方,就最可能是事件操作方。恐懼、憤怒都是可以被創造的,透過這種方式弄出「真新聞」來影響選舉,比「假新聞」的殺傷力更強,且更為卑劣。大國於別的國家搞這種操作之最,美國要說第二,何人敢稱第一呢?至今,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武器何在?不就是一鐵證!

在北風的結局裡,南北韓交手的人員,跳出了對抗的框架,說服金正日放棄與南韓執政當局合作,而使得反對黨候選人金大中獲勝。現實中,金大中對北合作的政策,也是韓國第一次經濟躍升的關鍵。其實,這個面向更是貼切於現在的臺灣。把劇中反派一直強調的國家民族換成「臺灣主權」,看來,真是有感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