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允傑 國立空中大學公行系主任、前青輔會主任委員
距離九合一選舉只剩不到兩周,依照各家民調顯示,許多縣市的民調結果打破傳統藍綠板塊的結構。其中的關鍵在於青年族群(20-40歲)的投票意向。年輕人不受統獨意識形態拘束,選舉行為高度自主而且游離。可惜的是,除了少數縣市長候選人,大多數參選人並未提出完整的青年政策。
廿五年前,大街小巷年輕人最愛哼唱的是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那是個台灣大翻轉的年代,當時剛剛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台灣正從勞力密集產業走向資本密集,就業率、GDP成長率與所得分配的表現,在亞洲國家相對亮眼。
如今巢運走上仁愛路,望著高不可攀的帝寶豪宅興嘆。當年,台北市卅坪房子不用五百萬,如今一千五百萬還未必買得到小套房。年輕人的第一份薪水,當年不過兩萬,現在也差不多。
薪水低、物價漲、房價飆是台灣青年生活寫照。對年輕世代而言,處在一個未來充滿不確定的狀態下,個人生涯的風險也提高了。悶經濟世代同時面臨教育與就業、就業與生活、機會與能力三者間形成的落差。
青年經過教改洗禮,更能挑戰權威,追尋自我;卻也在全球化的貧富差距與競爭壓力下,焦慮不安。多數年輕人擠身在父母買的房子裡,想要維持自己的開銷都有些辛苦,更別提奢望「成家立業」,打造自己的窩。
台灣是華人世界實踐民主的領頭羊,有積極的公民運動。台灣在各行各業都有出類拔萃的達人,也有很多關心公共事務、想為台灣做點事的青年。台灣年輕人有豐富的創意與軟實力,關鍵是政府能否整合民間社會資源,提供年輕人揮灑的舞台?
太陽花學運的爆發,讓政府驚覺與青年世代出現嚴重的思維落差。攸關台灣區域經濟整合的服貿協議與兩岸監督條例,至今仍卡在立法院。處於悶時代的年輕人,對於兩岸走向經濟一體化,充滿高度焦慮及恐懼感;在兩岸關係逐漸踏入深水區的時刻,發出了怒吼。未來,政府與青年世代需要更多的對話與溝通。
由於政府組織改造緣故,2012年初青輔會走入歷史,「青年創業」整併到經濟部;「青年就業」移撥到勞動部,其他業務併入教育部。然而,青年就業與創業的環境挑戰日益嚴峻,中央與地方政府應以公私協力的精神,整合各界資源,來解決全球化時代下青年的切身問題。
行政院成立了青年顧問團,但只是不定期、任務編組的諮詢會議。未來要推動青年政策,仍然需要中央與地方的垂直合作與跨部會單位的水平合作。尤其是經濟、勞動、教育、住宅、金融、科技、農業、兩岸會等相關部門,都與青年就業與創業、產業發展策略、教育政策以及政策溝通息息相關,
另一方面,台灣的科技業也必須創造屬於年輕人的產業,讓年輕人願意投入。台灣產業要有競爭力,必須結合網路世代年輕人的優勢。台灣首要之務是改善創業環境,提振創業風氣,發展設計、生活方式、文創的高薪服務業,並結合既有的電子產業、音樂及文化產業。
青年是牽動世代與社會前進的動力,點亮年輕人的創意火花就能照亮更多人。我們需要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的資源,提出通盤的規劃,積極落實,才能解決悶世代青年所面臨的問題;鼓勵青年善用政府、企業及社會資源,打開機會之窗,擺脫悶經濟的緊箍咒。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