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凱元
每年有高達九百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危害生態。新起的綠色技術,卻能將廢物變鞋材,重新導回人類生活。而箇中關鍵,就藏在桃園觀音。
明年起,世界第一雙由海洋廢棄塑膠製成的鞋子,將大量進入大家的生活,很多人不知道,竟然是在桃園觀音,將海洋垃圾變鞋材。
每年有高達九百萬噸的廢棄塑膠流入海洋,不只纏住海洋生物,甚至還被海洋生物吃下肚。海洋環保組織「海洋會議」(Parley for the Oceans)想找新方法解決海洋垃圾,於是與愛迪達合作,愛迪達又再找上台灣的遠東新世紀。
等到鞋子亮相引發各界討論,卻沒有人知道是台灣讓海洋垃圾變鞋材──這謎底到今年十月才解開。
「我們其實只是提出這個想法,也不知道到底結果會怎樣,結果台灣竟然做到了,」愛迪達鞋材事業部資深經理喬吉(Kelli George),特地來台頒發「海洋廢棄物回收永續獎」,給不到一年就把海洋垃圾變原料的遠東新。
其實,遠東新早已是耐吉、愛迪達、H&M「陸上」寶特瓶回收再製紗線的主要供應商,但要用海洋垃圾做衣服、做鞋子,「這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喬吉說。
多一道工序 把廢物變好料
從陸上回收寶特瓶、抽紗、紡紗、織布,遠東新已建立完整供應鏈,「但處理海洋垃圾,從來沒有做過,」遠東新世紀長纖事業部協理黃全億說。
相較陸地上回收的寶特瓶,顏色統一、相對乾淨,長年累積在海中的寶特瓶顏色偏藍,而且卡上很多雜質。黃全億回憶,第一批來台的原料,捆滿膠帶與包裝紙,甚至有的裡面還裝油,都讓他們很困擾。
過去,如果有雜質的原料,通常只會做成填充棉花,被歸類在第二級的原料,但遠東新為這些海洋垃圾再加工,多一道功夫處理成可用在鞋面、甚至是衣服上的一級素材。目前唯一的缺點是,原料「乾淨度」仍不及一般寶特瓶,能染出的顏色有限,沒辦法「五花十色」。
另一個難題是:從海洋撈起的垃圾,如何運到台灣。
今年農曆年前,海洋會議遠從五千多公里外的馬爾地夫,送來第一批海洋寶特瓶到台灣,貨到才發現過去在處理陸上寶特瓶時,通常會先壓成寶特瓶磚,減少儲存空間與成本,一個貨櫃可裝到二十噸的原料,但因馬爾地夫從沒處理過海洋寶特瓶,只能裝八噸的原料。
於是遠東新旗下的亞東創新出馬,協助在馬爾地夫周遭十多個海島國家,建立回收系統,把海洋寶特瓶的回收規格化,降低運輸成本與後處理的複雜度。
建立好原料的供應管理後,黃全億說,海洋塑膠強度稍弱,還要經過特殊的醇化處理,才能符合鞋面所需的支撐強度。
不僅海洋垃圾處理難度高,還要跟時間賽跑。原本一雙鞋子從設計到上市,最少要花十八個月的時間,但遠東新整合上下游供應鏈,不到一年就推出限量版的產品。「那時日夜都在趕,信件來回把信箱都塞爆了,」喬吉回憶。…(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12期 )
【延伸閱讀】
川普吹走央行總裁 指揮通膨變奏曲
林全:台灣將重啟大建設
遇到狂人 全球重開機
美國川普經濟學 是災難還是救贖?
TPP陣亡 各國忙找B計劃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