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本月11日中國當局讓人民幣重貶後,各國投資人對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失去信心,繼之而起的是亞幣競貶、美國聯準會升息不確定、新興市場需求轉弱、油價即原物料價格持續下跌等,諸多因素終至引爆全球股災,市場投資人哀鴻遍野,台股更在黑色星期一(8月24日)創下史上最大單日跌幅。目前金管會已宣布禁止平盤下放空,行政院亦宣布啟動國安基金以護盤、四大基金加碼買進台股、32家證券自營商也配合做多台股,此外,逾百家上市櫃公司也啟動了庫藏股機制;這是國安基金第6次進場護盤的紀錄。

全球股災無預警的引爆,專家們將原因歸咎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救股市政策錯誤、大動作讓人民幣重貶、以致牽動附近國家的匯率下挫,新興市場需求減弱等。簡單來說,在全球經濟漸顯疲軟之下,中國救景氣的動作讓全球投資人看壞中國未來的經濟情勢、也對金融市場失去信心。

過去幾年發生的金融風暴,中國大陸都扮演「撐盤」的關鍵角色。雖然以GDP規模來看,中國經濟僅占全球經濟總規模的13.3%,看似比重不大,但卻足以撼動全球經濟的衰長。以去年來說,全球GDP淨成長了1兆7448億美元,中國的成長就占了49.8%。2012年歐洲爆發債務危機,經濟陷入低迷時,中國成長的世界貢獻度甚至高達65.9%,堪稱是中流砥柱的角色。當前中國經濟因進入結構調整期而趨緩,全球經濟如同失去一個最強大的支撐引擎。

中國經濟成長趨緩,首當其衝就是新興市場;《再見,世界工廠》作者王伯達表示,中國不但是新興市場原物料出口國最重要的買家,也是東協各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更是非洲與許多中亞國家最重要的資金提供者。王伯達指出,目前全球最大的危機之一,就是中國經濟惡化導致新興市場經濟沉淪的骨牌效應。股市向來扮演總體經濟的櫥窗,此也意味著新興市場將進入經濟低迷期。

道富銀行總體經濟策略分析師高德溫(Fred Goodwin),近期指出所謂「7年魔咒」的循環,從1973年石油危機股市崩盤開始,至1980年美國經濟衰退,1987年股災,1994年債券市場危機,2001年911事件導致股市大跌,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金融海嘯,至2015年的股災及其引起的新興市場危機,尤其中國經濟的疲軟與其掀起的貨幣競貶大戰,很可能將全球股市帶入另一波金融危機。

在此波全球股災之前,原本美股表現一枝獨秀,但近日美股也連續重挫,華爾街股市甚至在週一開盤急殺1000點,危機逐漸浮現。自2009年以來,美、歐、日所推出的QE,對金融市場挹注的資金規模高達7兆美元,若用此金額來買台股,可把台灣上市公司所有家數買下來九次都還有找。但如葛林斯潘、席勒等人皆預警,股價、債價與房價已經超漲,該思考是否已到反轉的關鍵時刻。

另一個撼動全球經濟的亂象是,企業買股拉升股價的假象正在崩解。高盛證券研究指出,為美化股價,去年美國上市企業買回自家股票,其動用的金額占帳上現金比重達25%,預估今年將攀升至28%,達到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準。更荒謬的是,目前用於股票買回的錢,竟來自債市。例如蘋果公司4月宣告500億美元的股票買回計畫,8月又在澳洲發行了16億美元的公司債;簡單來說,股票買回其實是公司因應低利率,而衍生出的財務操作手法。因此,企業大力買回自家股票推升股價假象一旦崩解,將動搖投資人長期持股的信心,為未來股市埋下不可測的變數。

與中國經貿關係緊密的台灣,更是陷入一片低迷之中。主計總處日前大幅下修今年GDP至1.56%,主因就是大陸、歐盟的經濟成長不如預期,而影響台灣出口表現。此外,加上紅色供應鏈的夾擊,台灣所面臨的不僅僅是「救股市」如此簡單而已,更必需把握時機調整策略、研擬產業的轉型升級。除了無法抗拒的「外患」外,台灣可以設法避免「內憂」的產生,讓內需市場不致於冷卻。要刺激內需市場,可以用公共建設及民間消費兩種方式,以大型的公共建設,帶動周邊產業的繁榮。股市的榮枯也左右民間消費的力道,若台股超跌過多,政府應設法排除干擾交易活絡的因素以救股市,重振民間消費,以避免落入惡性循環之中。

綜觀台灣的經濟情勢,不僅面臨內憂外患的股災、GDP重挫而已,更是四面楚歌,出口貿易衰退、傳統產業發展停滯、青年失業率攀升…等。在全球經濟情勢如此嚴峻之下,是否即將爆發另一波的金融危機尚不得而知,但台灣要如何預備好,趁此時機調整策略與體質,將是未來經濟盛衰的關鍵期。政府相關部會應嚴陣以待,保持警惕的態度,不但在策略上適時出手救股市、更要盡快協助傳產轉型升級、推動公共建設、提升民間消費力道、刺激經濟的發展;同時,更要避免政治因素的干擾,以免在此波風暴中全軍覆沒。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