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台灣經濟呈現疲軟狀態,主計總處將今年GDP下修預測至1.56%;景氣不佳除了出口、訂單大幅減少外,中小企業及傳統產業更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面對全民擔憂的悶經濟,企業要如何因應?國際大數據權威麥爾旬伯格教授日前來台表示,台灣雖然大多數為中小企業,但也有其優勢;不過,企業老闆需改變傳統行銷思惟,善用小型規模和代工的特性,再加上大數據的運用輔以升級轉型,否則五年內將失去競爭力與世界脫軌。
資訊海量的時代,全球商業環境驟變,企業如何利用大數據搶得商機?由《30》雜誌及《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共同主辦的「數據力決策論壇:大數據落地‧競爭新思維」,邀請大數據領域專家麥爾荀伯格教授(Viktor Mayer-Schonberger)來台,和Migo執行長陳傑豪共同探討大數據如何改變全球商業環境,並針對台灣企業提出扭轉運作思維、行銷策略的因應對策。
大數據的優勢是什麼?麥爾荀伯格表示,以前我們總是先提出假設,再從龐大的數據中找答案,但若提出的問題不夠準確,那便無法對症下藥。他認為,正因為資料量龐大,企業更能根據各式資料,提出不同且精細的問題,也因此過去量產碰運氣的產銷方式,能轉為少量多樣且精準快速的模式。
至於台灣大部分是中小企業的問題,麥爾荀伯格指出,規模小並不是問題,反而能針對人類善變的特質,利用小的特性,易於蒐集資料做研究,並快速變換策略。反觀大公司,即使擁有很多的數據,但若不知變通也於事無補。另一方面,台灣企業多數為代工承包商,通常沒有自己的數據資料,也沒有取得的管道,該如何是好?麥爾荀伯格認為,最重要的是,承包商與製造商的買賣關係不應只侷限於金錢,應必須將資訊數據包含在內。若數據由製造商壟斷,承包商無法得知自家組件的應用狀況,則會淪落為沒有附加價值、也無法創新的代工廠,未來很可能在供應鏈中與外界脫節。
去年與阿里巴巴簽署「大數據應用合作夥伴」的Migo執行長陳傑豪認為,只要堅持目標、快速建立人才團隊、設立評效基準,理出海量數據的順序,並與客戶維持利他、無我的合作關係,便能運用數據的力量為企業成功改善問題。陳傑豪表示,MIGO幸運的成為台灣第一間與阿里巴巴簽定「大數據應用」合約的企業,從廣告投放開始改變阿里巴巴的商家行銷,達到一對一精準行銷,平均投資報酬率提升了4倍。
對於運用大數據的重點,陳傑豪表示,數據愈多、愈要用減法原則,找出最該優先解決的問題。此外,任何商業活動不脫「人、店、物」的鐵三角關係,以前的行銷方式是物找人,有產才有銷,大量生產後,業務才開始銷售,有了大數據之後,將會是人找物,企業就可以跳脫人、店、物互相猜測的迴圈。
大數據顛覆了過往行銷的模式,企業可以預測數據,不再單憑經驗法則。黛安芬董事總經理康翔泰表示,內衣可說是一個隱性的產業,不像餐廳能看到顧客點什麼餐、用餐狀態如何;此外,每個人對於外在美與內在美的想法不一致,此時大數據就很重要,能幫助他們從顧客的購買行為,判斷該推薦何種型態的內衣給顧客。新光三越百貨營業部經理李浩德則表示,以前是在經營商品,大數據導入後,要反過來經營顧客,要能洞察消費者,知道他們喜歡什麼,再去找適合的商品。
大數據帶來整體商業環境的革命,企業若想要搶得先機,應盡早善用大數據導入行銷,精確描準客戶的需求。不過,如陳傑豪所言,大數據的重點不是在統計數據,而是主題的設定。未來,會不會問問題、問什麼可以解決問題將更為重要,然後,再找相對應的資料來分析;若能改變思考方向,行銷效果將會截然不同。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