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李漿蔣

在台灣的政壇,京華城案成了近年來的焦點,這個案例揭示了城市發展背後的權力遊戲和利益交換。從一個小小的容積率開始,到最後爆出接近兩倍的暴增,整個事件所涉及的層層黑幕,不禁讓人懷疑:到底誰在背後主導這場「容積大放送」的戲碼?

根據檢方和議會的調查,這起事件橫跨三任市長,從郝龍斌到柯文哲,最後在柯文哲第二個任期內達到頂峰。郝龍斌時代的容積率設定為39.2%,但隨著時間推移,在一系列不為人知的操作下,這個數字竟然驚人地飆升到84%。這樣的變化,絕非一朝一夕之間所能完成,也絕非單純的官僚決策所能達成。這背後的權力運作、利益交換,恐怕比我們所看到的還要複雜。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件事的發展。郝龍斌任內,由於監察院的糾正,最初的容積率被迫從39.2%提升到56%。然而,這僅僅是故事的開始。隨著柯文哲的上任,事情開始變得更加錯綜複雜。據了解,柯文哲並非一開始就支持這樣的暴增,但在其第二任期內,京華城的容積率卻像坐上了火箭,直接飛到84%。這背後的推手是誰?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樣的決策得以通過?

我們無法忽視柯文哲在這其中的角色。雖然他一直強調自己清廉無私,甚至在公共場合表示「沒有一毛錢進自己口袋」,但面對這樣一個明顯的利益輸送,他卻選擇性失明。更甚的是,許多關鍵的決策文件,都是由柯文哲親自簽署交辦的,這讓人不禁懷疑,他的「清廉」到底有多少水分?

而對於沈慶京等商界大佬的影響力,雖然他們的名字常常出現在媒體報導中,但真正讓京華城案一路通行無阻的,恐怕還是那些在市政府中擁有實質權力的人。市長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尤其在台北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都市,容積率的變動直接關係到龐大的經濟利益。試問,若非高層的授意,誰敢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放送容積率?其中百分之二十的容積獎勵,換算下來就是五千多坪的商業空間,這不是一般人能夠輕易操縱的。

ADDY7900
圖片取自:(FB 柯文哲

我們再來看看數據背後的現實。根據台北市政府的資料顯示,京華城案在過去十年間,經過多次變更,最後以84%的高容積率結案。而根據市場估算,這樣的變動直接讓京華城的價值暴增了超過數十億元。這樣龐大的利益,怎能不讓人懷疑其中的黑箱操作?

當然,柯文哲並非唯一需要被問責的人物。在這場遊戲中,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角色也需要被徹查。不僅是沈慶京、應曉薇,還包括那些在背後運籌帷幄的政商勢力。他們的影響力雖然在媒體上被淡化,但他們對於整個事件的推動作用卻不容忽視。

然而,最令人驚訝的是,柯文哲面對這樣的質疑時,竟然以「對啦,圖利,哪個地方不合法?」的語氣來回應,似乎對於自己的行為毫不在意。這樣的態度,無疑是對台北市民的一種諷刺。當初他曾經誓言要帶來新的政治文化,要讓市政府更加透明、公正,但今天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與財團剪不斷、理還亂的市長。

我們不得不思考,當一個政客以清廉自居,卻在權力的漩渦中迷失自我時,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是那些被蒙在鼓裡的市民?還是那些原本寄望於「新政治」的人們?隨著檢方的調查逐漸深入,真相終將浮現。而柯文哲的清廉形象,恐怕也將隨著這場風暴逐漸崩壞。

結論是,我們需要一個更透明、更負責任的政府機制,不讓任何人能夠利用權力來牟取私利。我們不需要一個口頭上標榜清廉,實際上卻在背後大搞利益輸送的市長。我們期待的是一個真正為市民服務的市長,而不是一個只會在利益面前低頭的政客。

「刀叉吃人肉」這句話曾經是柯文哲用來批判他人的利器,如今卻似乎成了他自己面對的寫照。在這場權力與金錢的遊戲中,誰在吃人肉?答案或許已經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