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10月6日的社論「扭轉台灣人口負成長的最後機會」,對日前行政院提出搶救人口負成長的四項對策提出了針貶,其主要論述就是薪資不足導致了台灣年輕人對誕育下一代毫無信心,因此選擇了不生來面對問題。這是一個事實上的結果,但為何如此?這篇社論中沒有提到。
低薪問題,各家說法紛紜,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我卻想從另一個方向去思考。看了這篇社論,我反而想問:為甚麼高薪的工作沒有年輕人要幹呢?
我有一家公司,是餐飲方面的經營。用人不管學歷,你想作、能作,有績效就好。起薪不算低,上了手還有職務加給。該有的福利都有,重點就是拿技術來換。但要找好手,其實不多。而這不過其一。
另外,由於有店面,總會碰到裝潢問題,也總愛觀察這些裝潢班子。知道嗎?我上半年店面裝修,單單一個油漆班子,3個師傅,7個工作天,就要付6位數的費用。分一分,等同每位開工7天,就賺現今一個中階企業主管一個月的薪資,而且不用加班。其於木工、水電、空調裝配…等等,也是如此。
跟這些師傅聊起來,他們都是一個感慨,就是收不到願意學藝的少年仔。而談話中,這些手藝匠們,誰怕生孩子?沒有,而且很早就生了。
而一位功夫一流、產製通包的茶師傅跟我聊到傳承時,也是感慨萬分。他的孩子投入這個領域,但他不藏私,也期盼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讓台灣茶的好能夠永續。一個月願意付出3萬5讓人當學徒,但卻沒有年輕人願意來學。而那只是起薪,出師之後只要有本事,年收破百萬只是必然;若肯更用心,收入絕對令人滿意。
我們不斷擔憂低起薪、薪資負成長,甚至因此讓人口減少,嚴重影響國家未來的發展,但同時卻也讓其實非常需要人才(甚或就是人力)的工作不斷產生斷層與缺口,那不是非常奇怪嗎?
20年前啟動的教育改革,當初的執政者與推動者或許為了反映當時的民意,從廣設大學(包含技職專科學院的升格)為起點,這20年來,為「坐辦公桌」的職務創造了趨近無限量的人力供給,同時也讓技藝性的工作產生了嚴重的斷層。如果說,不考慮這樣的失衡,且在國家財政困難的前提下,依舊期盼用稅金補貼來處理政策錯誤所產生的問題,在這樣的方向之下,任何解決方案豈有上中下策可言?
不面對問題根本,不落實大學退場機制,不致力發展技職教育,不讓社會尊重匠人且改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台灣也真的只能等到人口不足,大家都有辦公桌可以坐時,看看低薪問題是否得解了。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