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林孝義醫師口述‧記者林旻柔整理】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六千年前,埃及木乃伊骨骸中,就曾發現骨盆腔或脊椎部位的慢性發炎及黏著現象。此病屬於慢性發炎性免疫疾病,主要侵犯脊椎關節與附近的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多發病於15至35歲之男性。

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發病時,其脊椎會失去柔軟度,嚴重時就像竹竿一樣無法彎曲或伸展,因此有「竹竿病」之稱。主要侵犯的部位在整條脊椎和下半身的大關節,不積極治療可能造成脊椎僵硬無法彎曲。除了脊椎動彈不得是主要症狀,還可能有其他併發症,例如:虹彩炎、虹膜炎、上肺葉發炎、肺纖維化、神經壓迫症狀、主動脈閉鎖不全、大腸炎、無菌性生殖泌尿道發炎、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和皮膚乾癬等。

在醫學臨床上,可從X光片中看到患者的薦骨─腸骨關節、脊椎和髖關節的病變。罹患率方面,白種人罹患率較黃種人及黑種人高,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0.2至0.3%,男女的患者比率大約為5比1,女性的症狀較輕微但也較難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約有5%的患者在16歲前就會發病,而小孩期間發病者,多自接骨點發炎或週邊關節炎開始,且一般治療的預後效果較差。致病原因除了遺傳因子抗原(HLA-B27)外,也與基因、感染和受傷等因素有關。此外,因患者血液裡缺乏類風濕因子,為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之一。

雖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95至97%帶有HLA-B27陽性因子,但根據統計資料,HLA-B27陽性者只有2至10%會得到僵直性脊椎炎,並沒有明顯的特異性。

僵直性脊椎炎和一般腰痠背痛不同,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只要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就會引起酸痛及僵硬,必須利用運動、浸泡熱水和熱敷,才能緩解症狀。患者經常睡到半夜,會因疼痛而驚醒,更因下背部僵硬而無法立即起床,且需經過數十分鐘的運動或熱敷,才能讓僵硬的身體恢復。

此病症的主要治療方式有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肌肉鬆弛劑、局部關節或肌腱注射類固醇;若併發為虹彩炎,則需類固醇眼藥水或眼內注射。在發病的急性期,也可用口服小劑量類固醇,讓發炎和疼痛的狀態快速緩解。此外,罹患此病因有心理上的壓力,有時需配合抗焦慮及抗憂鬱藥,而生活上則要搭配復健與運動治療,才能控制好病情。自體免疫疾病若能及早診斷治療,病情得到控制的機率也較高;因此,為了健康,平時還是得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並做到定期檢查、及早治療。
201409141900_林孝義、林旻柔_生醫_不可忽視的腰酸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