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拿鐵 希莉雅
前一陣子,媒體報導臉書開始在 40 個國家上線人才招募功能,直接衝擊把自己定位為工作者臉書的 LinkedIn。另外,臉書也宣布拍賣市集的功能 64 個國家(包括台灣)正式啟用,讓網路拍賣市場再新添一個大玩家。臉書發展至今,已全面入侵媒體、電商與人力資源市場。臉書,是如何辦到的?
創新點:網路上能做的事情,臉書或多或少都曾嘗試,因此才能從存在價值周邊,找到能獲利的商業模式。
臉書的成功,來自以下綜合四大要素:1.新創時有好點子、好技術、好資金、好時機與好運氣。2.發展顧客認同的存在價值。3.在存在價值周邊發展新的商業模式。4.因應環境變化,求新求變不斷調整。
1. 新創時要有好點子、好技術、好資金、好時機與好運氣
回顧臉書起家歷程,站穩根基的方式,跟其他科技新創並無不同,就是需要有好點子、好技術、好資金、好時機與好運氣。
臉書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自身是有技術能力的。換言之,腦袋中的想法,自己做得出來,不需假借他人之手。自己能掌控商品與服務,就不擔心供給被切斷。但好點子與好技術做出的好商品,要遇上好時機。
臺灣曾經有世界第一家網路原生報(只在網路提供服務、沒有實體報紙發行)的電子報,名為「明日報」,就是好商品沒搭上好時機的案例。「明日報」於2000年2月15日創刊,先進也符合趨勢發展,可惜台灣當時網路族群不夠龐大,用戶也還不習慣只在網路上閱讀新聞,營運300多天即告解散。
今日,民眾閱讀新頭殼、NOWnews、風傳媒、民報、報導者等原生新聞站,根本不稀奇。「明日報」若能撐到今日豈非龍頭?可惜的是,它資金不足。因此在能夠獲利之前,新創還要有好運氣獲得足夠資金,撐過燒錢時光。
臉書,無疑地搭上好時機。Mark Zuckerberg 在2004年2月做出臉書,該年也是GOOGLE IPO之年。千禧年網路泡沫的哀傷,在2004年淡去,市場對網路又開始抱持希望。也因此,本來只供哈佛學生使用的臉書,上線後一個月內,即有一半以上哈佛學士生註冊。2004年3月起,陸續擴展至常春藤盟校,以及多數美加大學師生使用。同年6月,即獲得PayPal共同創辦人Peter Thiel資金資助,在獲利模式確認且穩定之前,得以營運。
2. 發展顧客認同的存在價值
人的存在價值,來自人與萬物的互動。企業的存在價值,則來自顧客的認同。而顧客的認同,來自對產品與服務的喜愛或需要。
人與人之間真實地交往,是需求;但人與人之間在網路上真實地交往,是需求嗎?Mark Zuckerberg 做臉書時,可能也無答案。但能大膽猜測的是:他自己對此有強烈需求。
GOOGLE ” Mark Zuckerberg”,形容他的字眼不脫內向、害羞、程式人。先前要回應大眾對臉書隱私權的指控,Mark Zuckerberg 親上火線接受採訪,結果大家看到的是因社交障礙而口齒不清,因緊張而汗流浹背的Mark Zuckerberg。
如此內向的Mark Zuckerberg,也有真實社交的需求,透過網路擴展,隔了一層紗,可以更安全地將心靈打開。也因此,臉書濫觴的年代,虛擬社群非常蓬勃, Mark Zuckerberg卻反其道而行,想做出一面可以反應真實社交狀態的網絡。
臉書受歡迎之後,人們才陡然理解到,原來大家都跟自己一樣,人際之間想保持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狀態,而且這黏度,可以隨時依需求調整。想100%黏時,就用臉書搏感情,或約見面暢快聊天;想耍自閉時,就安靜地看周遭朋友的喜怒哀樂。有時熱絡、有時冷淡。可以參與、可以旁觀。臉書,直擊人性最直接的需求。
3. 在存在價值周邊發展新的商業模式
但光有存在價值是不夠的。人們喜歡臉書的服務,但臉書若不能創造收入,也無法有能量持續供給,滿足人們需求。換言之,人潮要轉為錢潮,流量要轉成銷量。
一群人聚集在網路上能做甚麼?人們比較有感覺的或許是臉書從2007年開始,以開心農場等小遊戲,成功創造了社群遊戲產業;但事實上2011年臉書IPO不久之後,即遇到社群遊戲退燒,成長動能消散的挑戰。同時之間,華爾街與媒體開始質疑臉書的手機獲利策略。於是2012年開始,臉書切入手機網路廣告之戰,經過一年努力成為行動遊戲發行商的首選推廣管道,自此開始分食GOOGLE 盈利之餅。2015最後一季的廣告營收達56.4億美元,而行動廣告佔比即高達80%。
(圖片擷取:Wikipedia)
現在看起來,臉書主要靠行動廣告獲利。但長期留意臉書的發展動態,會發現網路上能做的事情,臉書或多或少都曾嘗試:部落格、開發Facebook專屬應用程式、與HTC合作、又推出影片、社群、電子商務、媒體,直至近期的人力資源招募等功能。簡言之,臉書現在的成功,是不斷調整與嘗試的結果。先從存在價值周邊,找到能獲利的商業模式。如果新的發展能夠創造新的核心價值,再於週邊尋找新的可能。如果發展遇到瓶頸,就調整。
4. 因應環境變化,求新求變不斷調整
(圖片擷取:benbarry)
從臉書前設計師Ben Barry 所公佈的臉書小紅書(領袖經典言論,用來激勵員工,概念來自文化大革命中被紅衛兵稱為「紅寶書」的毛澤東語錄,英文譯為Little Red Book),可以看到臉書求新求變,不斷調整的精神與態度。例如:
「偉大成就與舒適很少共存。」
「6個月後的臉書會如何?30年後的臉書又會如何?臉書曾有過3年、5年及10年計畫,但是始終趕不上臉書的實際變化。」
「過去掌握媒體就掌握訊息管道。但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散播訊息,故資訊流通的影響力不再被印刷機、電視台、廣播台等壟斷,影響力在於誰的點子好。」
「若我們無法創造基石打敗現在的臉書,他人將會。」
即使現在與GOOGLE正面競爭,臉書的領導人顯然知道真正的敵人,不在網路上,而是自己。科技年代,發跡不難,但若一味安於現狀,不求新求變,新的競爭一出現,潰散更快。eBay被Amazon超越、Yahoo被GOOGLE打敗、Twitter 在十年間大起大落,都是例證。
未來,臉書勢必要繼續調整努力的方向。一定要讓使用者繼續增加,同時要讓新增的流量能夠獲利。只是太過專注短期利潤,會引起用戶反感離開;但若沒有積極謀利,也無法永續經營。
(圖片擷取:benbarry)
從小紅書上所說的:「人們並非喜歡我們才使用臉書,人們是因為喜歡他們的朋友才使用臉書。」或「我們不建立服務來賺錢,我們努力賺錢是為了打造更好的服務。」,可以理解到:即使多方嘗試、求新求變地成功入侵媒體、電商與人力資源市場,臉書如何在服務與獲利之間取得平衡,仍是難題。昨日的成功不是明日成就的保證。臉書的未來,仍需不斷地向過去的自己挑戰。
本圖/文由「創新拿鐵」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不但是媒體,還入侵電商與人力銀行!看臉書成功稱霸的 4 大關鍵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