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身影如山,無論晝夜都穩固佇立;母親的愛如海,無私地愛與給予,疼惜接納著臂彎裡的孩子。而我們早已成熟堅強獨立,也想做母親的山與海,想讓這麼多年來辛苦的媽媽懂得休息、懂得孩子的肩膀可以放心依靠。

母親節將近,VidaOrange 生活報橘特別訪問了諮商心理師林佳慧,來分享如何在與母親的關係裡找到新的互動模式,也讓重視親情關係的子女了解能夠以什麼樣的方式,讓平時習慣付出的母親慢慢將心力放回自己身上,愛自己,就像愛著我們那樣溫柔而堅定。

媽,好希望妳對自己更好一點

在資源相對充裕的現代社會中,許多子女可能相較於他們的父母輩而言更重視生活品質,更願意活在當下享受生活;但是對於他們的父母而言,尤其是母親的角色,時常凡事以家人為重,相對地比較捨不得花錢對自己好、不敢好好放鬆,可能也鮮少談及自己真正想做的理想。

你也曾經思考過,是什麼樣的原因或心境讓母親總是將家人擺第一,默默辛勞地在背後付出嗎?

林佳慧提到,其實這與華人文化有非常強的關聯性,「尤其在我們父母輩裡,集體文化是非常強調所謂的『一體性』的,一體性就是我們家需要很團結、我們家族需要很團結,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母親的身上背負著角色框架與角色義務感,林佳慧也分享了學員案例:「他們的媽媽可能是很厲害的女強人,在事業上發展地非常好,可是他們的媽媽時常在升職時就猶豫了,因為她的角色義務感會跑出來,她會覺得自己身為女性,還是有一個要照顧孩子的責任,可是她能不能在事業上繼續往上升?很多時候她是非常有條件跟能力的,所以我們要去看到一件事情:我們跟父母輩真的存在著一個世代落差,對他們來說一體性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希望媽媽多為自己著想、多花些時間享受生活,是大部分子女都有的體貼心態,我們進一步詢問諮商心理師林佳慧,身為子女的我們能做些什麼,讓母親將心力轉回自己身上?

試著理解:原來,這是她「愛」的方式

「當我看懂那是她愛我的方式時,我其實真的滿感動的。」

林佳慧認為,其實希望媽媽對自己好一點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著急」,「因為一旦你著急,其實又回到『共生』的狀態了,這裡面會有很隱微的東西是:我覺得懂得享受生活、懂得照顧自己的人比較好,所以妳要練習做這件事。」

所謂的「共生狀態」,其實就是彼此不斷地希望能找到一個「最好的共識」,但其實因為生長背景不同,與母親的想法之間或許總是會存在著落差,而無論是價值觀的落差,或是生活方式的差異,其實有些落差是沒有辦法找到共識的,這時更重要的事或許就是尊重媽媽和自己彼此間的差異。

「你覺得她一生都為家庭付出很辛苦,可是真的嗎?可能在她的視角裡,這樣的生活其實帶給她非常大的滿足,但有沒有痛苦?可能也是有的,可是為什麼她還是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某種程度,她在那裡頭可能感覺到很大的『親密需求或自我價值的滿足等等』。」林佳慧剖析媽媽角色可能的內心狀態。母親一雙溫柔細膩的雙手,悉心打理溫熱三餐、安定撫慰浮躁的心,那手似乎時時刻刻忙碌著,愛,也就隨之流動了。

「在付出的過程當中,這可能是她長年的習慣了,所以她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她的感覺其實是快樂的。即便我們看她的眼光覺得那樣很辛苦、那樣很憂愁,你就回來提醒自己:『這大概就是我們的不一樣。』」林佳慧認為比起「找到共識」,或許能夠理解並尊重母親與自己之間的差異是更重要的事。

用她習慣的方式愛她、對她好

其實對於有些心思較細膩的母親而言,有時我們的「仔細觀察」,會是親近母親更好的一種方式。林佳慧也分享了自己的例子:「我自己這幾年有做一件事情,我發現我媽其實會看書,但是她看的書需要非常白話。所以我就挑了一些心理師的書,那些書裡面其實就在講女人如何好好地照顧自己、如何好好愛自己。我給了她很多本,其實我知道她前面其實沒有在看,但是到近期,我發現是因為我給她的書不太合她的胃口。我就去觀察什麼原因她不看,到最近我給她一本書,我就看到她自己翻翻翻,翻了之後還會跟我分享;或者是我上廣播,我就會傳連結給她,她就會去聽,所以當我們真的去觀察我們的爸媽,這裡面就真的會有認識,當你去認識了之後,就比較可以提供給她一些東西,你想傳達的東西,用這種方式也是能夠讓她知道的。」

母親的愛其實就藏在日常,可能是早晚掛心的耳提面命,可能是準備了一袋又一袋的家常料理要你帶回家,或許有些嘮叨也有些麻煩,但在理解了那是母親愛人的方式以後,或許會發現自己有時也用著自己的方式愛她,譬如希望她更懂得享受生活,也譬如期待她收下你的給予。

林佳慧分享了許多人在與母親互動的過程中,可能都經歷過的情境:「我們很容易用自己的方式,對方其實不一定能夠收,跟甚至會有點反彈的。」有時透過仔細觀察、理解,會發現其實母親的需求很簡單,或許只是你念念不忘她的拿手菜、忙碌之餘仍記得播通電話,也或許是你惦記著她曾說過的想吃與想去,在休假時陪她一起到處走走。

這一次,換我理解妳、關心妳

在成長的過程中,母親總是能準備滿桌我們喜愛的菜色,生日時記得我們愛吃什麼口味的蛋糕,甚至一個眼神,就能看懂自己為了什麼而煩心憂愁。現在,我們也想成為最了解母親的那個人。

在越來越成熟,甚至也為人父母,開始有更多能力照顧自己的爸媽以後,有些人回過頭來,卻不曉得自己的媽媽究竟喜歡什麼、想做些什麼,談論到更了解母親想法,林佳慧也和我們聊到,除了從旁觀察,想讓不擅於表達自己想法與喜好的母親慢慢開始聊聊自己的感受與心情,其實「卸下心防、打開自己」是很重要的事。

而卸下心防、打開自己很大的一個前提,其實是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能夠用舒服、自在的心情,去和媽媽聊一聊她心裡的感受。

「其實自己的狀態穩定了,你幾乎可以直接問媽媽。」

或許因為習慣了照應著家人所需,大部分的母親鮮少主動談論自己的需求與喜好,林佳慧認為有時「直接詢問」母親她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也是一種方法。或許起初會因為「不了解」,而在溝通過程中衍生各式各樣的心情,例如有些母親可能會覺得:「媽媽都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你們都沒有人關心我。」,林佳慧分享:「也許就可以再繼續和她說『對啊,好像從小到大都是妳會看我們喜歡吃什麼,我真的好少做這件事情,那妳可不可以跟我分享?』」當我們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在與母親彼此靠近的過程中,就能夠讓更多的感受進到內心。

林佳慧所分享的這個方法,讓我們慢慢理解到,先搞定好自己的情緒與狀態以後,其實母親的有些話、有些心情也就不會那麼容易影響到自己。

這一次,以愛為名,勾勒母親臉上的笑顏,在今年母親節送上更懂她的溫暖祝福。

圖片來源:諮商心理師林佳慧 提供

諮商心理師 林佳慧

專長

安全感議題、家庭與親子關係、職涯心理學

本圖/文由「 VidaOrange 生活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媽,好希望妳對自己更好一點】專訪諮商心理師林佳慧:在付出的過程中,她其實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