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社區小徑上隨時聽得到蟲鳴鳥叫,紅磚矮房點綴在綠意環繞的田地之間,讓淡水「忠寮社區」宛如現代版的桃花源。第一次來此地的外地人,也的確容易被這裡彎彎繞繞的道路及美不勝收的景色,吸引地不忍離開目光,難以想像距離這處清靜之地開車 15 分鐘左右的地方,就是熱鬧的淡水老街。
戒除農藥、調查環境,忠寮找回人與生態共存的方式
忠寮社區位於大屯山腳下,佔地面積約有 300 多公頃,卻僅有 1320 位居民,多年來面臨人口外流的危機,因此,包括現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鎮榮等在地人, 10 年前退休之後就開始投入社區事務,希望能聚集居民的能量,讓這處沒落的農村有機會重新活過來。
「其實這是一個生態的問題。」李鎮榮從小在忠寮社區長大,在外地工作期間也時常回老家幫父親管理豬舍,可說是親眼見證社區的改變,更驚覺這裡最引以為傲的自然環境,正一點一點地流逝。
「早期我們小時候,這裡可以看到很多蜻蜓啊、蝴蝶啊,還有蟬,生態非常豐富。但後來大家耕種會使用農藥,蜻蜓就漸漸沒有了。」李鎮榮說,耕作所使用除草劑和化學肥料對環境傷害極大,因此社區發展協會決定從改變農業方式,作為改造社區的第一步。
不過,「無毒農業」這種陌生的方式,最初當然遭到老一輩質疑,「不噴農業哪種得出東西」?發展協會成員們就引導農戶改以網室種植蔬菜,或改種非食用的經濟作物,長期下來果然效果不錯。無毒耕種所需的天然推肥,甚至意外「復育」了獨角仙和鍬形蟲。
「我們自己也覺得很訝異,沒幾棵樹卻有這麼多獨角仙!暑假我們還辦了『獨角仙季』,來了 700 多人參觀。那像是燕子,今年也飛來幾千隻抓蟲吃,這就是生態好,昆蟲和燕子才願意來。」李鎮榮強調,只有環境變好了,外地人才會願意來進來停留。而為了讓來訪者有更完整的體驗品質,社區發展協會也嚴格進行人員培訓,每年都召開約 30 小時的訓練,成員除了要上講話訓練課程、補充生態知識,還為了因應社區環境改變持續執行「環境調查」。
如今,從古厝巡禮、獨角仙季到生態遊覽,忠寮社區每個季節都會舉辦不同主題的導覽行程,活動中也不時可見社區年輕人擔任導覽領隊,讓老化的社區有了一番新的風景。
強化下一代「環境教育」,忠寮社區蓋「公民電廠」邁向永續低碳時代
回復了生態,下一步就是找到永續與共存的方法。
好山好水的忠寮社區包裹著淡水區內第一大溪流——公司田溪,長期以來卻因上游養魚場不斷排放污泥,讓河川整治難以進行。究竟該如何處理這些沒有毒的污泥?社區發展協會最後決定嘗試「魚菜共生」。
「我們 找了一塊兩公頃左右的地,引污泥水過來灌溉皎白筍,不需要施肥就長得很好,經過皎白筍吸收之後的水再回到河川,水質就會比較乾淨,目前看起來有達到我們要的效果。」
李鎮榮驕傲的表示,這個實驗性的方式成功為社區開啟新的生態,發展協會還把經驗帶出社區進行環境教育, 除了定期在淡水社區大學開課,也跟附近的學校合作,讓社區的下一代從小就培養永續發展的觀念。
「每週有三小時的課程,天氣好我們就帶小朋友到社區看看生態、認識這裡的植物,甚至會帶去種菜,讓他們體驗自己吃的蔬菜是怎麼種出來的。那像是 生態園區裡面,我們也引了部分的水進來做淨化,那個地方就是一個教育場域,讓小朋友理解說,髒水也可以處理得很好,這裡還能培養很多生態。」
納入環境課程作為翻轉教育的一環,由社區和學校合作的課程吸引了慕名而來的外地家長,讓孩子在社區中的國小就讀,本地年輕夫妻也更願讓下一代在家鄉接受教育。
另一方面,為了要讓社區發展更佳完善,李鎮榮還有一個目標——公民電廠。「生態園區因為裡面沒有電,所以規劃了兩盞太陽能路燈,晚上園區才有燈可以照,經過了這些實驗,也證實太陽能在這裡是可行的。」
目前社區已經有四座可發電的屋頂型太陽能裝置,李鎮榮認為,環保低碳的太陽能發電,能讓地處較偏遠的忠寮社區減少配電風險,所得的收益還能回饋到社區解決問題,做到真正的社區永續發展,而這也是忠寮接下來的挑戰。
本圖/文由「BuzzOrange 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報橘專訪】蝴蝶、燕子都歸巢了!「忠寮社區」十年再生有成,重現大屯山腳下的百年風華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