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車站斜對面樹立多棟高聳建築物,嶄新的外型與週邊傳統公寓有所區別,全台第一個智慧公宅「東明社宅」耗時 4 年興建,今年三月起正式迎接 700 戶居民入住,標榜智慧化和高科技管理,生活機能優良、距離三鐵步行僅 5 分鐘,成為無殼族的首選之一,讓招租收件數衝到 1 萬 932 件,創下台北市社會住宅申請最高紀錄。
然而,踴躍的申請人數背後,用前衛的硬體設施宣示智慧城市到來的東明社宅,依舊面對了一直以來國家興建社會住宅的挑戰。這不是台北市第一次蓋社宅,但要如何將新興社區與傳統人文結合、解決青年居住問題,其中的衝突還需要更多時間來磨合。
「只要蓋在我家旁邊,就要先經過我同意」
來自台灣大學城鄉所的研究生賴婷姿和呂欣庭所組成的「一窩好菜」團隊,是當初率先參與東明「青年創新回饋計畫」的隊伍之一,他們觀察到多數人仍對社會住宅的興建概念及核心目標有所誤解,使得地方政府試圖推動居住正義時,面臨不少反對的聲浪。
「對周邊居民來講,蓋公宅在自己家旁邊,是一件『我怎麼可以不知道、你怎麼沒有先問過我」,這種要『先經過我同意』的事情。」目前才 25 歲左右的呂欣庭,雖然還沒打算成家立業,但獨自在台北唸書的她已經感受到租房帶來的經濟壓力。 對她來說,社會住宅能讓大家「住得起、住得好」,是在高房價、高物價的台北市非常難得的資源,卻時常因在地人反對,讓社宅住戶的處境顯得尷尬。
她回憶當初作為東明社宅身障福利機構的丙基地建造完成時,住戶擔憂被里民抗議,幾乎只能偷偷進行搬遷。「他們完全不敢吭聲,挑一個上班日,在沒有大肆宣揚的情況下搬進去住,跟甲、乙基地新居落成開記者會慶祝的情況很不一樣。」欣庭指出,縱使大家知道社會福利機構納入社區,才能給予身障者更好的生活照顧,許多鄰居仍容易抱有刻板印象,讓社宅變成遭到抗拒的鄰避設施。
為了更深入了解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意見、解開誤解,她和夥伴兩人先後前往松山區的健康公宅及文山區的興隆社宅等地,進行面對面訪談,更直接開設工作坊邀請鄰里居民到現場互動,且比起讓居民正襟危坐看著台上的人講解,欣庭和婷姿選擇設計多款桌遊,讓不同意見的人透過角色扮演了解對方的難處,進一步揭開正反雙方的煩惱。
「我們從 50、60 年代房地產還很便宜的那個時代開始玩起,玩到未來 2040 年,有經歷過那段歲月的人,就會很知道說哪個時間點他要先買房、先插旗,之後就會體會到房價愈來愈貴。當遊戲進行到他買了很多房子之後,我們就會帶大家討論,那未來你的小孩子該怎麼辦?」
買房太貴、社宅太少,年輕人陷入買租兩難
遊戲中下一代人面對的難題,正是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寫照。來自台中的阿布,透過南港本地人伴侶的「在地區里」資格,兩人幸運抽中這一批東明社宅的入住機會,但中籤一次最多只能住 6 年,縱使阿布和伴侶都有穩定的工作,也有在台北買房的準備,卻仍擔憂多年過後能否用合理的價格,找到與現今相同品質的居住環境。
「我覺得租金是首要考量。」阿布表示,「當然整個環境跟居住品質也會考慮進去,像是居住環境的舒適程度啦、能不能做菜啦,這些也很重要。如果買了房子卻影響到生活品質,我們就會很介意,因此在買房和租房之間,我們還在搖擺當中。」
台北市目前已完成配租的社會住宅共有 13 處,共可容納 2712 戶,地點多位於文山區、士林區、大同及中山區,而東明社宅原址為「台肥出租國宅」,是台北市第一個出租國宅改建成功案例。未來南港附近還會有 5 座社宅,除了上月剛開工的玉成社宅,另有已在興建中的中南公宅、南港機廠社宅,而鄰近南港經貿園區的「經貿社宅」及內湖科技園區一橋之隔的「小彎社宅」,都已在時程表上,預估光是南港區就會有 3318 戶社會住宅,全台北市社宅戶數將增加 1 萬 6 千多戶。
「以現階段來說,跟我們一樣有需求的人,能夠住進公宅的真的非常少。」阿布談到在搬進東明之前,他和伴侶是與另外兩位室友共同承租一戶三房家庭式老公寓,平均每月每個人要負擔的房租,比現在貴了 4 千多塊,房裡的設施卻沒有現在的住所優良。相較之下,東明社宅地處交通便利之處,若承租三房 30 坪的空間,不僅有廚房、客廳和雙衛浴,月租只要 2 萬 1 千多元。
而就鄰里關係來說,一般自外地來台北的年輕人,都得花費更多的時間才得以融入老社區,但社會住宅採取 30% 弱勢戶及 70% 一般戶的混居比例,其中還搭配 10 趴 20 到 46 歲的「青創種子戶」,居民之間的感情反而更加融洽,生活也更有照應。
「因為有很多年輕人,人跟人之間很自然就產生連結,有人失戀了,大家還會去安慰他。」阿布笑著說,他自己就很常參加青創團隊舉辦的活動,也不時會去串門子找鄰居閒聊,他發現自四面八方遷居來東明的住戶各有專長,有人會主動組織團隊帶社區長者活動筋骨,更有鄰居專門處理 LGBT 諮商服務。
一窩好菜團隊則以「南港貳參事」的名義,作為青創戶發揮串連居民的功能。「之前設計 桌遊是為了政策推廣,到底住進去之後的真實狀況是什麼樣子,我們就需要這個平台來反映。」欣庭說,像是在地文史、周邊生活機能等資訊,都得靠青創戶畫出更完善的社區地圖、檢討社會住宅的缺失,才得以促使市政府進行改善。
「智慧社宅」不夠智慧,居民盼與北市府建立更順暢的溝通管道
如今入住東明社宅的時間已滿半年,這裡確實緩解了部分民眾的居住焦慮,但建築內部的設計和溝通管道,仍有需要加強的地方,像是八月時其中一棟建築就發生電梯故障,導致住戶上下樓大塞車,但市政府反應卻慢半拍。
「當時 光是上下班就要等三十分鐘的電梯,這有點太誇張了!」阿布表示,住戶跟市政府回報得經過層層程序,導致有些緊急情況沒辦法立即得到處理,雖然他能理解市府有自己的難處,仍希望相關單位在事後做好安撫的動作。
欣庭則指出,目前東明社宅所設置的智慧化設施,沒有想像中的好用。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把堆放在智慧面板前面的雜物挪開,坦言「設備建置給你,但要怎麼使用是另外一回事。」事實上,這塊面板中不少智慧功能還沒有開放給住戶使用,加上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並不完全需要倚靠這樣的設備。
當然,建置具有完善功能的智慧社宅無法一蹴可幾,地方政府與居民之間的衝突與合作,反而正推著這處從零開始打造的社區,一步一步具體化年輕人對社會住宅的想像。
阿布亦樂觀地說:「如果之後真的沒有抽中其他社宅也沒關係,我們在這六年已經有相對划算的租金與生活品質,把機會讓給其他有需要的人,也不是壞事啊!」
本圖/文由「BuzzOrange 報橘」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報橘專訪】台北市首座「智慧公宅」入住滿八個月!每人租金狂降 4 千,開「居住正義」第一步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