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軍總醫院兒科部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黃劭威
拜超音波技術日益精進所賜,早在胎兒時期,即可診斷出許多嚴重之先天結構性心臟病;出生後,也能在還未發生相關臨床症狀前就可提前診斷相關先天性心臟疾病。
心臟病目前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在兒童族群中,先天性心臟病以過去台灣健保資料庫之統計資料,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十三的活產嬰兒,為最常見之嬰兒先天性缺陷,亦為一歲以內嬰兒死亡常見原因。
然而,現今已能藉由超音波及早診斷,並接受兒童心臟內外科醫師之診療與長期追蹤,或是手術、心導管等介入處置,這些病童一樣可享有多采多姿之人生!
常見之兒童先天性心臟病
造成先天性心臟病之成因,包括基因變異和環境因子等多重因素。以下簡介幾種常見之兒童先天性心臟病:
1.心室中隔缺損
為最常見之先天性心臟病,約占30%;因左右兩心室間的心室中隔產生缺損,以致血液分流,常可在聽診時聽到收縮期雜音。若較大之缺損,可能在嬰兒時期產生肺血流過度增加、左心容量超負荷,而導致鬱血性心衰竭或肺高壓。
2.心房中隔缺損
小型缺損(約0.5公分以內)有蠻高機率會自然閉合,相對於愈大之缺損就容易持續存在;且大型缺損長期可能導致右側心房心室擴大、肺動脈高壓、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情形。
3.存開性動脈導管
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間的血管,為胎兒血液循環必要之構造;出生後會逐漸閉合,少數個案未關閉就成為缺損。聽診時,常可在胸骨左上邊界聽見一連續性雜音,此導管因分流效應產生肺部過度循環、左心容量超負荷,易導致充血性心衰竭或肺動脈高壓。
4.肺動脈瓣狹窄
因肺動脈瓣膜產生各種程度之變形,造成右心室往肺動脈血流阻塞,進而造成右心室肥大。大部分患者不易造成發紺現象;唯獨少數新生兒有危急性肺動脈瓣狹窄,因右心室出口過度狹窄,使得血液逆流回右心房,並經由卵圓孔流至左心房,此時就會有低血氧之發紺現象,這類個案需要在出生後立即接受心導管或外科肺動脈瓣膜手術處置。
發紺性之先天性心臟病
以上4種較常見之先天性心臟病均為非發紺性疾病,若為發紺性之先天性心臟病,在台灣,最常見為法洛氏四重症,合併4種心臟缺損,包括:右心室出口狹窄、右心室肥大、主動脈跨位、心室中膈缺損。
隨著心臟外科手術的進步,現今,多數此類個案於嬰兒時期(3~11個月大)即可接受完全矯正手術恢復其解剖構造。但這些完成手術矯正之病患,將來可能仍須面臨肺動脈瓣逆流、周邊肺動脈狹窄、心律不整等長期問題。
常見之兒童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病
至於兒童最常見之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病已成為台灣或一些已開發國家兒童後天性心臟病最主要原因。根據統計,台灣發生率高居全世界第三,僅次於日本與韓國,且5歲以下幼兒約占90%,幾乎可說是一個專屬於兒童之疾患。
典型川崎病以臨床症狀診斷為主,需有發燒5日以上加上5個臨床特徵符合4個以上。高雄長庚醫院郭和昌醫師發表之「1-2-3-4-5速記口訣」:一個嘴巴、二隻眼睛、三隻手指觸摸淋巴腺(頸部淋巴腺腫大直徑超過1.5公分)、四肢末端腫脹發紅、五多形性皮疹。除此之外,肛門附近出現發紅脫皮,或是年齡較小之個案在卡介苗注射處周圍出現一圈發紅之特殊現象,這些都可能是川崎病之表徵。
※原文刊載於2024年08月號《媽媽寶寶》450期。
※原文連結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0934
※延伸閱讀
【長庚醫師團】寶寶心臟有洞?先別緊張!了解卵圓孔未閉合是什麼狀況,再看寶寶是否需要追蹤檢查?
照了「高層次超音波」就能確保胎兒健康嗎?最佳時間、檢查項目、超音波類型一次看
盤點8個秋冬流行病毒!黴漿菌、腺病毒、流感病毒齊發,爸媽防不勝防,原來大魔王竟然是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mombaby》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