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不少我一個,台東多一個是一個!」想起已逝父親,督促兒時自己「好好念書,當醫生」的回憶,歷歷在目,陳玉祥醫師說:「我們就是要一直走在主的道上,有時可能會懶惰或稍微偏離,但主總會想辦法拉你回來,祂不會放任你,就好像父親一樣。」
爸爸說:去當醫生,不要拿窮人的錢
出生基隆海邊八斗子的陳玉祥,家中有4個孩子,其為長子。小學四年級,有天回家,發現弟弟一直在喘,兩隻手伸著想被抱起來,他安慰弟弟好好躺著,未料,弟弟不久後臉色開始發黑,媽媽見狀、趕緊帶去看醫生。
「他死的時候,是我抱著他的…」陳玉祥回憶,醫生判定弟弟已來不及治療,不久後就被送回家。返家的父親,得知孩子已過世,就把「神主牌」敲了下來,後來,帶著全家人到教會受洗,耶穌基督從此成為家中唯一信奉的真神。
小學畢業,媽媽對陳玉祥說:「現在家裡很窮,你先去學修車,貼補家用。」但爸爸不肯,十分堅持他要好好讀書;即使父親辛苦開卡車,全家人也曾只開一個罐頭猛吃稀飯,但爸爸從小就告訴陳玉祥:「你去當醫生,然後不要拿窮人的錢。」
父親也非常嚴格督促陳玉祥,有時,他念書一不專心,父親一個竹竿就射了過來,「回首時,我才明白他的用心良苦,就是希望我好好讀書,有好的前途、有好的工作,才有能力去『救人』。」陳玉祥說。
陳玉祥醫師的原生家庭有四個孩子,其中一個妹妹及一個弟弟,因家中經濟無法負擔醫藥費,都是拖到最後才去醫院,皆因救治不及而過世。(圖/台東基督教醫院臉書)
存記「宣教士榜樣」的醫學高材生
學生時代,陳玉祥就常聽聞宣教士「如一粒麥子」埋在台灣後山的故事,並不時閱讀到宣教單位發出的呼籲,「難道真的美國很近,後山很遠嗎?」他想。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陳玉祥出國深造、取得日本愛媛大學醫學博士,30歲出頭,開始擔任主治醫師。40多歲時,他重新評估個人狀態,想起宣教士奉獻生命的感動,開始號召醫護團隊舉辦假日偏鄉義診,當時每場兩天一夜下來,看的病人卻不出40位,於是了解到,長期駐診,才是偏鄉醫療的良策。
台大醫院分科精細,陳玉祥專長是顏面神經麻痺等「耳科」疾病,他深知醫療資源匱乏的偏鄉,醫師必須有耳鼻喉的「全科」專業,因此開始自我砥礪,積極加強鼻喉領域訓練,擴增治療專長。
2009年,陳玉祥提前自台大醫院退休,主動來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簡稱「東基」),成為該院第一位、且唯一一位耳鼻喉科醫師。
報到當天,同為醫師的妻子,陪他整理宿舍,隨後她即搭機回台北;道別之時,妻子不禁淚流滿面:「我實在不習慣沒有他一起上下班的日子。」不捨之情,言溢於表…
陳玉祥醫師一家人。他與妻子曾芬郁是醫學院同班同學,在班上陳玉祥被稱為「班長」,曾芬郁則被稱為「連長」。繼丈夫2009年來到東基後,擅長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的曾芬郁,也在11年後(2020年)跟隨他落腳於「東基」。(圖/東基 提供)
偏鄉醫療人才短缺之苦
「在東基,很多時候一個科別、只有一個醫師,一有變動就會引發『地震』。」陳玉祥坦誠,自2013年,任副院長及院長的近7年以來,最大挑戰為「找醫師、找醫師、找醫師!」但失敗的多,成功的少。
2013年三月,陳玉祥接下東基副院長一職,便和時任院長的呂信雄,一起為東基尋覓良醫。2016年,陳玉祥升任院長,呂信雄擔任執行長,2019年8月起,東基與台大醫院簽訂「醫療合作」,也獲評為「急診具備中度級能力」,得以順利申請「醫中計畫」,獲中央支援四位醫師。
同年,陳玉祥帶領團隊通過「教學醫院」評鑑(含藥事、醫事檢驗、護理、營養、聽力),是目前花東「唯一」的地區教學醫院,故2020年,東基可收訓這五項職類的實習生,訓練新進醫事人員。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共計有33位實習學生,與2019年的9人相比,增加了許多。
2019年,東基通過「教學醫院(五職類)」評鑑。2013年4月,東基醫師人力是17個科別、36位醫師,2020年12月,已擴增為25個科別、58位醫師,成長了60%。(圖 / 東基 提供)
「我欠了上帝2條命,所以要更拚命!」
2015年7月,陳玉祥在台北打網球時,因心肌梗塞突發、倒了下去,昏迷中,醫護極力搶救,加上家人、朋友及同事強力為其代禱,一周後他奇蹟甦醒。後續需進行心導管手術,並裝上7根支架。
大家都以為,陳玉祥會因此「放慢」腳步,沒想到他卻說:「我欠了上帝2條命,第一條是信耶穌的重生;第二條是這次被上帝救回來了。所以,責任未了,要更拚命才行!」因而,維持每週五診次的門診量,在個人病程中努力調撥時間。
陳玉祥(右三)與醫師同仁前往病房獻詩;他每天早上七時到辦公室,以靈修作為一天開始;病後深感:「我的生命是大家『禱告』回來的,神讓我重新起來,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圖 / 東基 提供)
靈活又不遺餘力地為偏鄉找醫生
陳玉祥尋覓良醫不遺餘力,面對有意到偏鄉、或回鄉行醫的同班同學,他就推一把力,完成「報告班長,我們在東基開同學會」的佳話;也曾邀請到一位小兒神經科醫師到任,順利讓一位高齡醫師退休,可以全心事奉神職。
他也在大學同學群組裡,集結籌資,讓一位優秀的「兒童心智科」醫師得前來東基看診。陳玉祥的兒子為小兒科主治醫師,專長小兒重症,後兒子也在父親感召下,於今年7月到台東行醫。
陳玉祥擔任台大醫學院臨床副教授,作育醫療英才逾24年,能靈活連結資源,例如:讓東基成為台大醫學生「服務學習」的選項,學生可在寒暑假到東基相關體系,如:迦南護理之家、哈拿之家擔任志工。
此外,他也與北醫、陽明等學校,建立醫學生或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每年2至6名前來見習的管道。東基同時是衛福部公費醫學生偏鄉學習的「重點之地」。
熱心邀集之外,陳玉祥並很照顧新進同仁在台東的生活,他記錄在台東親身走過、吃喝玩樂的私房資訊,書寫為「東基新進人員日常生活需知」,提供從外地來的醫師參考,協助其快速融入當地,不怕無聊、進而更願意留在台東。2021年,陳玉祥屆齡卸下院長一職,轉聘為顧問。
2010年起,陳玉祥每年參與東基「假日衛教福音隊」,前往縣內偏遠教會擔任衛教講員,他會自費準備沙拉油等有獎徵答的禮品,鼓勵聽講。也遇到幾位鄉親因此有警覺就診,而深感值得。(圖 / 東基 提供)
「希望教室」,給孩子希望
初到東基,陳玉祥就前往部落作口腔癌篩檢服務,進而發現,當地孩童學習上的困境。後他找到當地願意半志工半奉獻、理念相同的人任老師,自費薪資並租教室、買桌椅和教材;2012年3月,於延平鄉桃源村成立「希望教室」,免費協助國、中小學生加強英、數及國文等科目。
2015年2月起,陳玉祥擔任家立立基金會「陪他吃一碗麵」的志工,每週請青少年吃一頓飯。陪伴了4年多,總是一位結案了,再陪另一位,前後共扶持6個孩子。
其中一對姐弟,陳玉祥原本先陪弟弟,後來,發現姐姐也需陪伴,「乾脆邀在一起,一次吃三碗麵,更像一家人。」因後來心臟裝支架,主治醫師強烈建議他要減少外食,才不得不暫停此服事。
9年來,陳玉祥為「希望教室」的奉獻已超過200萬元,也有同仁贊助經費。「感謝上帝!手邊的錢一直夠用,所以這筆奉獻尚未動用,存著以備不時之需。」孩子們在輔導下,有明顯進步,有人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社工系,也有考上商校,讀護專、考上護理師,正在唸二技。
2012年3月,陳玉祥在延平鄉桃源村成立「希望教室」,輔導孩子們課業,與有志一同的教師一起走過9年的服務。(圖 / 東基 提供)
尼伯特颱風,風雨見真情
2016年,陳玉祥擔任院長,該年東基遇上百年首見的17級強陣風「尼伯特颱風」,重創當地,他領導團隊一邊救災、一邊救人。
颱風來襲當日,晚間10時後的24小時內,急診室就收治196名病人,多為玻璃割傷、摔傷等外傷,是平日收治量的「4倍」。其中,120多人是集中在凌晨4時到下午2時間湧入,是平日白班「10倍多」的人數。
「當時,我評估暫不考慮啟動大量傷患緊急召回院外同仁的機制,因為風雨仍然很大,擔心同事會受傷,但院內人力實在不足…後來,到處都有主動回來的同工,讓我很感動,看見團隊的力量!」
在東基的四位大學同班同學合影。左起:林芳樹、曾芬郁、陳玉祥、羅際衛醫師;陳玉祥辛勤奔波台東、台北兩地,只希望「不要讓病人找不到我。」12年來,其交通里程累計超過33萬公里,相當於台灣環島290圈、繞行地球8圈。(圖 / 東基 提供)
屬神的醫院,是偉大的!
詩篇147:3「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陳玉祥說,「醫院的使命就是如此,不管是心理或身體的病痛,都可以到醫院得到安慰與醫治。我希望,東基可以醫治各種疾病,不是只有醫學中心才能,我相信『屬神的醫院』,可以這麼偉大!」
回憶來到東基後,父母因年邁生病,也想念自己,卻只能有勞家人特別擔待。「爸爸生病後,夜間如廁會倒在地上起不來,後來我就把他帶來台東、自己照顧,這段時間,我們父子二人共同生活,聽了他講很多話,才知道他年輕時吃苦的故事。」
今(2021)年,陳玉祥醫師獲頒第31屆醫療奉獻獎,想起過去,父親時常督促兒時的自己,要「好好念書,當醫生」,此回憶歷歷在目。「我們就是要一直走在『主的道』上,有時會懶惰或稍微偏離,但主總會想辦法拉你回來,不會放任你的,就好像父親一樣。」陳玉祥勉勵。
陳玉祥醫師獲頒第31屆醫療奉獻獎。他說:「我在東基只有12年,有同仁年紀更長,奉獻時間更長,我其實是代表他們獲頒此獎;非常感謝我的家人,使我無後顧之憂。很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來到這裡,跟我們一起工作。」(圖 / 東基 提供)
本圖/文由「基督教今日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我欠上帝2條命,所以更拚命!」父囑咐當醫生不要拿窮人錢,陳玉祥如一粒麥子委身後山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