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二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歐洲正在試圖減少對中國製品的依賴,尤其是在有助於去碳化的產業領域。然而,這股「去中國化」的浪潮,是否真的能引領歐洲企業走向復興,還是又是政治操作的煙幕彈?

先從歐盟開始說起。最近,歐盟委員會提出對中國製造的風力發電渦輪機進行調查,目的是要查明中國的補貼支持是否成為了阻礙歐洲競爭的絆腳石。這聽起來像是為了公平競爭而採取的行動,但在複雜的國際政治舞台上,每一步都蘊含著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然而,當我們揭開這層面紗,會發現更多隱藏的故事。例如,歐盟對中國製造的純電動汽車(EV)啟動調查時,中國方面強烈反駁,批評這是在「公平競爭」的名義下實行保護主義。這一連串的動作不僅可能進一步惡化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歐盟在保護本地產業和就業方面的焦慮。

中國 業務 中國的 旗 符號 背景 插圖 亞洲 國 國家 紅 概念 經濟 亞洲人 國家 通訊 明星 金融 會議 人 白 政府 標誌 金融 設計 愛國主義 北京 政治 文化 市場 建築 投資 商人 成功 股票 國際的 輪廓 人 旗幟 黃色 手 信息 共和國 里程碑 交換 合作關係 城市 徽 愛國 男人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歐盟領導人的行為似乎正在為2024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布局。在氣候變化的大旗下,歐盟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環保措施,包括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然而,如果這一政策導致本地企業失敗,就業機會減少,民粹主義政黨可能會水漲船高。最近,歐洲議會的主要黨派也對歐盟委員會過度的環保政策表達了不滿。這一切都反映出,歐盟正試圖在推進去碳化的同時,保護本地產業和就業。

話雖如此,但我們不能不提的是,中國企業在風力發電渦輪機市場的崛起其實也反映了歐洲企業的困境。面對通貨膨脹、材料成本上升和運輸費用增加,歐洲企業的盈利能力受到了嚴重影響。再加上從簽約到交貨需時數年的合同形式,使得成本轉嫁策略難以實現,更不用說還有質量問題導致的信譽危機。

那麼,歐盟現在採取的對中國製造的純電動汽車和風力發電渦輪機的限制措施,真的能振興歐洲企業嗎?或者這只是政治人物為了選票而做的表面工作?

事實上,「去中國化」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但它能否轉化為實際行動,提振歐洲經濟,還有待觀察。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歐洲企業是否準備好自我革新,提高競爭力?或是只能依賴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來苟延殘喘?

這不僅僅是一場經濟較量,更是一場意識形態的角力。在這場「去中國化」的大戲中,歐洲是否能找到自己的道路,還是只能在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的拉扯中失去方向,這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他們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工作機會和生活保障。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也許最需要的,是一個清晰的視野和堅定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