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芳
「到過聖羅倫佐教堂嗎?」一位在羅馬住了幾年的朋友,跟我提起這座教堂時,眼神散發著推崇又帶著幾分神祕感。於是,趁著太陽還沒充分展現熱力之前,清晨搭地鐵,出了共和廣場地鐵站後,步行十幾分鐘,八點多即抵達聖羅倫佐教堂的廣場。
抬頭一望,廣場前豎立著一個圓柱形石碑,頂端豎立著聖羅倫佐的雕像,從容俯視人間。石碑材質是紅色花崗岩,襯著透亮的藍天,十分顯眼;一列整齊的深綠色松樹,依偎在古典紅磚老牆旁,散發寧謐之美。
聖羅倫座教堂正門全景(作者攝影)
教會執事珍貴的「教會資產」
細看聖羅倫佐教堂(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 Lorenzo fuori le Mura),矩形屋頂採用木頭梁柱,線條簡樸有力,撐起挑高的屋簷。教堂主建築前面有六根圓柱,搭配俐落大方的走廊。
有別於市區的熱門景點,這裡沒有熙攘人潮。走進教堂裡面,陽光從窗戶透進來,襯托出教堂內部的簡樸和幽靜,恰與附近的老城牆互相輝映。教堂中央兩側的讀經台,頗有歷史感,暗綠與赭紅搭配的馬賽克拼貼,質樸又典雅。
聖羅倫佐教堂內部。(照片來源:Lawrence OP / flickr / cc)
這座教堂是羅倫佐(San Lorenzo, 225-258)的長眠之地。羅倫佐在教會遭受嚴峻迫害時期,擔任羅馬地區的執事,當時羅馬皇帝瓦勒良延續迫害政策,命令基督教神職人員與公眾人物向羅馬眾神獻祭,若不服從則遭流放或處決,同時下令要沒收教會資產。
但是在羅倫佐的心目中,貧困者即是教會最珍貴的資產,是該被善待的一群;他不畏權勢威嚇,把教會資產分給窮人,卻也因此惹怒了當權者。最後他被判火刑,遭鞭打、被綁在鐵架上活活地燒死。
羅倫佐的受難事件,成為基督徒一代又一代口耳相傳的故事。人們將他的遺骸安置在石墓中,設立會堂紀念他。到了中世紀,這裡被列為羅馬的七座朝聖教堂之一,教堂經過歷代的翻修,新舊建築交織,增添了建築物的豐富性。
安葬多位殉道者與戰爭遺跡
這座教堂的另一道光環,來自初代教會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盛傳一群敬虔的基督徒,從耶路撒冷護送司提反的遺骨,到了當時帝國的中心──羅馬,最終安置在這座教堂內。司提反因忠心愛主,在眾人面前講述上帝大能的作為,卻引來群情激憤;在群眾對他丟石頭,要置他於死地之際,他還為眾人代求:「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參使徒行傳七章60節)
除了司提反、羅倫佐,上帝也揀選了許多認識祂、懂得愛祂的人,兩千多年來,如愛的接力賽,一棒接一棒,為主做見證。若沒有歷代傳道者與眾聖徒奉獻時間與生命,兩千多年來眾多教堂怎能走過悠悠歲月,依舊有燈點著、有詩歌繼續吟唱,持續守望世上眾人呢?
聖羅倫佐教堂旁邊有一系列迴廊建築,中間是綠意盎然的花園;這是昔時的修道院,經過細心整理後,現在已局部開放。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馬曾遭受空襲,落到教堂的炸彈未完全引爆,厚重的彈殼如今成了展示物;遭到砲轟的建築所留下的殘骸,楚楚有致地鑲嵌在重建後的牆面上。
當地居民在教堂旁的修道院遺址舉辦美展,牆上鑲嵌著古建築遺跡。(作者攝影)
教堂迴廊的聯合美展
走出教堂正門,我徘徊在教堂邊,被一棵橄欖樹所吸引;正在駐足時,遇見一位中年婦人向我熱情招手:「歡迎!進來看看!」原來,一場聯合美展正在此處舉辦──在充滿古典氣息的迴廊下,展示了一幅幅現代畫作!
這位女士名叫安娜(Anna)。她建議我順著迴廊走一圈,參觀陳列的作品,發現素材頗豐富:拼木藝術、油畫、十字繡等,主題多半呈現基督與聖經的故事。安娜和她的夥伴們顯得熱情好客,他們參展的物件的主軸,在於表達對聖經的體會、對上帝的讚美。
安娜手持其十字繡作品,正看是耶穌受難,倒過來是母鷹護雛。(作者攝影)
安娜一邊指著自己的作品娓娓道來:「四十多年來,當我思念親人時,就以十字繡來填補心中的思念……」細看其作品,配色勻稱、繡工細緻綿密。她特別介紹其中一幅,正看是耶穌受難圖,倒著看則是母鷹護雛;她從容詮釋:「上帝隨時都在,祂看顧世人,像母鷹保護幼雛。」
安娜自少女時期,從羅馬尼亞移民來到羅馬。她身旁的人們講著義大利文,我僅能用英文彼此寒暄;然而我們齊聚教堂的花園裡,彼此談著契合的話題,不禁讚美奇妙上帝!
舉手投足落落大方的安娜,開心地告訴我:「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即興為她唱出〈生日快樂歌〉中文版,在場的人們接著唱義大利文版,最後我加碼唱了台語版,眾人盡興跟著歡呼!
這趟聖羅倫佐教堂參觀,留下深刻生動的回憶;不僅看見悠悠歲月走過,人們對聖徒風範的尊崇未減;更遇見一群愛主的夥伴,傾全力要把對上帝的愛透過藝術作品呈現,置身其中,充分感染了這份真摯與熱情。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漫步在羅馬》結合聖徒風範與質樸美感的聖羅倫佐教堂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