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日新(逢甲大學講座教授) Photo Credit: Unsplash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有關年輕世代的落差,我這個年紀以上的人都有許多感慨。遙想那個資源匱乏的時代,「態度」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太多機會讓年輕人展現態度;換個角度記憶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機會往往是用態度開創出來的。究竟這個世代年輕人所面對的障礙,起因為何?是外在的機會,亦或是內在的態度?眾說紛紜!
華為的成功經驗
但,越來越多的人力資源專家將矛頭指向一個自滿的社會所誤導的價值觀。一例一休的爭議在立法院退還委員會後,顯明的不僅是台灣的勞工權益或產業競爭力的矛盾,更是台灣人如何看待工作的價值,背後深層的意義在於倫理觀的變遷。
兩週前在台大聽了一場演講,很有啟發。來自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台灣總經理雍海回憶十六年前,一家中國民營企業勇敢地邁向國際化時招募國際化人才的困難。招聘面試的對話往往是,「會不會說英語?」、「不會!」、「會不會笑?」、「會!」、「恭喜你錄取了!」聽似荒謬的場景,卻是資源不足時的不得已,但在不得已的驅動力卻是成長的必要條件,因為在這個時代「求生存」的底線驅動力聽似謙虛,卻往往是真實力的硬底子。笑,是一種武裝,也是一種態度。
詢答時,有聽眾問雍總:「人才要如何培育?」我對他的回答深感共鳴,他說人才不是培育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在華為的成功經驗中,中將班長、少將排長……次第展開的矛盾編制,反映了將軍要聽過炮聲的臨場感,而不是在金字塔頂端與真實世界的疏離感。中午和雍總一起聚餐,他的言談在在呼應演講時對歷史與戰爭的熟悉,他說在華為的高階主管都是熟讀各國戰略,其中的戰爭史正是最佳的策略管理教材。
這種看似沒有章法的人才學,不以學理為基礎,而是從實戰中累積出深度思考與從綜觀歷史中沉澱的銅鏡映像。在很多人眼中,華為總裁任正非不但是一個企業家,他也是一個思想家,是一條為了觀念而戰鬥的硬漢。他是那一代人奮鬥的典範,也是後代人學習的榜樣。任正非以兩萬人民幣在一九八八年創設了華為,目前已經是一個橫跨一百七十個國家營運的跨國公司,他作風低調,並未在外流傳許多的語錄。以下這一段最近在社群中廣為流傳,其對工作態度的發言,直指對當前工作倫理的反省,不關乎年紀:
很多來應徵者問我?來公司工作有沒有雙休?需不需要加班?我笑而不語,客氣的請他們離開了公司。欲求安逸,為何還要出來工作?直接窩在家裡不就七休了嗎?
一開口就在講困難,成長已遠離你;
一付出就在想回報,機會已遠離你;
一做事就在想個人利益,收穫已遠離你;
一有起色就想談條件,未來已遠離你;
一合作就想自己如何不吃虧,事業已遠離你。
成功的秘訣就是多付出「我願意」。
重新檢視工作倫理
或許就是在殘酷實戰的洗禮下,養成了「實戰」決定一切的思維架構,被台灣視為狼性文化的背後,不容忽視的是態度決定了結果。在台灣為一例一休及七天莫名其妙的國定假日爭吵不休時,不妨多想想台灣快速消失中的競爭力。不能都怪年輕人,制度、民粹、莫名其妙的社會運動才是禍首。
台灣缺乏遠觀及整體的規劃,政客為了私利拼命撕裂台灣,又一群不問究裡、認為搞垮了當權就是正義的鄉民。但診斷與治療這些當代的病灶,並無法有效引領迷航的社會走向坦途,回到根本地探索工作倫理,是正本清源的積極作為。尤其是基督徒更應重新檢視所擁有寶貴信仰的工作觀,由內而外導正偏狹的社會文化,還給下一代年輕人一片價值沃土,笑……透露了很多深邃的人生道理。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日光之下無新事》會笑,就行了!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