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日新(暨南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Photo Credit: raincarnation40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上週寫「日光之下無新事」專欄以〈偏鋒時代的中道〉為題,思想該如何面對多元時代的多元現象,本週倒過來談〈中道時代的偏鋒〉,想的還是在多元時代如何面對多元現象。

截然不同的路徑
多元代表從一言堂到異言堂,各種觀念都可以不同意見的形式在一個社會中被尊重與包容,但尊重與包容的前提是要能夠在全體公民的努力下把餅做大,空間夠大才有包容具有差異性意見的空間,否則多元只會升高不同意見之間的矛盾與導致不同族群之間的鬥爭。

《今周刊》上週出刊的第一千期以「瑞士─最強公民國」為封面談台灣該如何蛻變,瑞士和台灣一樣,地小又沒資源,但競爭力全球第一、人均GDP全球第四。有關核能安全與永續的爭議,核廢料埋在我家?他們說:我願意。一年多兩週有薪假?他們說:我不要,因為國家競爭力會因假多而下降。瑞士800萬人是這麼想的:把個人色彩減掉一點,就為群體加分一點。曾經的不毛之地,現在是地表最幸福國度!週刊總編輯說,瑞士人證明了只有從個人做起,改變才能成真。瑞士民主社會中的公民實踐,似乎有著與台灣截然不同的路徑。

無獨有偶的是專欄作家范疇也在週刊寫道:「十年前世界經濟建築在一個顛撲不破的定理之上:錢是有價值的,借錢必須付利息…但是各國央行為了保命,一個接一個實施負利率。」言下之意是現在的錢不僅沒有價值,還可能成為負擔。翻另一頁的專欄中,徐重仁引述位於日本千葉縣鄉下大里不動產公司的社長說:「工作的本質應該奠基於感謝,金錢只是附屬品。」

金錢價值的認知在快速變遷的時代瞬間錯亂!人走過歷史,的確是需要謙卑的;站在歷史的主面前,是要敬畏的!曾經,說出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人,心裡想的仍然是金錢的能力;但,晚我們幾十年的人如何描繪廿一世紀初的人對金錢的價值觀,會是一個有趣的想像!對金錢的觀念漸趨多元、也讓人對各種廣泛受到接納的觀念日益多元,有著充滿未知的好奇。

尋覓包容萬有的永恆
新的國會剛剛登場,許多存在於不同族群間的質、答詢與提案,改革也在結構巨變的國會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由於綠營首度成為國會的多數黨,加上許多新興的論點與現象陸續出籠,台灣社會正在邁向另一個時代。公民素養若是決定國家蛻變的關鍵,國會中的公民素養或許就是台灣蛻變的一個縮影,而制度創新如何能創造出更多的空間,容讓各種意見在台灣發聲,多元價值在台灣社會中會激盪出什麼?

周刊提到,公民意識是每一位成員明確瞭解自己既是獨立不可侵犯的自由個體,也是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有權利享受自由的生活,也有責任為維護或改善整體現狀做出貢獻。價值越多元,就有更多衝突的現象,對立的雙方都認為自己有責任維護自己所信仰的價值,歷世歷代中遭遇價值對立的僵局都來自小我的過度膨脹,與大我的認同危機。

小我與大我彷彿是一個個大小不同的漣漪,每個漣漪從一個觀點向外擴散吸引了一圈圈的價值認同,區分了你、我,也區分了你們與我們。價值認同隨著時間有出現不同的論述,因此人的選擇就出現昨非而今是的錯亂。有沒有一個包容一切的大我可以尊重與包容萬有?這個看似不符合多元世代的偏鋒,卻是人尋尋覓覓的永恆。公民實踐只是永恆的一個影兒,而不是本體,那個本體值得我們窮其一生尋覓下去。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日光之下無新事》中道時代的偏鋒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