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會說話》人口統計的命運,如何為了更好而改變?
文:華苑君
(圖片來源:BBC, https://ichef-1.bbci.co.uk/news/660/cpsprodpb/889E/production/_91347943_vfestival_pa.jpg)
為什麼雇主常認為很難管理千禧世代,即使雇主認為已經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然而,年輕世代仍然工作不開心。廣受新生代歡迎的作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分析了四項因素來解釋,包括家庭教育、科技、沒耐心及環境,他認為,其實這個世代很想要努力工作,而且很希望自己有影響力,更希望自己能在具有使命感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不過,這個世代也有自我感覺良好的特徵,因此比較沒有承受挫敗的能力。總之,當千禧世代面對真實社會時,比起其他世代更容易挫折,沒有自信,但是這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被環境情境所形塑的。
FB的社群效應,讓千禧世代從幼年開始就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然而,當社會化的過程中必經的壓力與焦慮,絕大多數都可以在社群媒體互動得到回饋,因為分泌多巴胺的化學物質而緩解,就好比讓幼童可以藉由吸煙、酒精來得到依賴而滿足,使得千禧世代容易比其他世代感到失望與低成就感。他提出了改變的方法,建議我們應該為了變得更好,而去改變,例如在適當的時刻暫時讓手機與生活解離,因為愛、成就感與喜悅是生命深層的情感,需要的是時間與耐心的過程,並無法在瞬間就能得到。
從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微觀的解釋裡,讓我們反思到首投族政治行為研究,為什麼首投族與其他世代不相同?科技確實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樣也比較能解釋為什麼在科學實證模型中,使用了社群的行為變數取代了傳統的政黨認同角色,成為影響政治行為重要要的影響因素。
但是,社群使用與「天然獨」相關嗎?因為,在各項指標中發現統獨態度也是明顯的影響政治行為因素,而且常聽到輿論提到網軍與天然獨的連結,BBC記者曾經深刻觀察台灣的「天然獨」與「台獨」之間的差異,BBC記者並且提出了觀察結果,作者歸納了三個重要的指標,首先「天然獨」與「台獨」是不同的意識型態,因為年輕人對台灣有「認同感」,可以接受中華民國的國號、國旗和國歌,而且,「黨」與「國」是不同的,而台獨不能接受。其次「當然統」不僅以中華民國作為國號、青天白日滿地紅作為國旗,並以「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做為意識型態與國族認同,因此,在他們比較傾向,台灣是家、中國是家鄉,第三個重要的指標是,「當然統」群體正在老化甚至消失,換言之,「天然獨」逐漸成為未來的主流民意。
BBC記者的觀察並非不合邏輯,因為政治學家威廉(William H Frey)從另一個角度提出見解,他認為美國人口結構的命運,將更快面臨年輕一代永遠改變美國的未來,而且超乎我們所認為的重大以及迅速,因為美國千禧世代以及兒童中半數以上來自少數族裔,最重要的是美國人口5%成長率主要來自於此,而白人兒童則是負成長,至於川普之所以會當選這屆美國總統,可能來自於45歲以上的老白人對於少數族裔的心理恐懼,威廉(William H Frey)根據人口統計結果預估,美國8年內將成為少數族裔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國家,他也提醒了一個巨觀社會與政府的觀點,政府政策預算應如分配才具有正當性及合理性。
(圖片來源:CNN, http://edition.cnn.com/2016/01/27/politics/donald-trump-voters-2016-election/index.html)
這些人口統計的數據與流動,呈現了二個共通特徵,第一在於所得不均的社會問題,在美國的少數族裔雖然將成為美國國家未來的主要生產力,但是卻也是所得及資源分配最少的族群,在台灣,長期的低薪也造成了年輕世代對於政府及政治信任度不斷衰減,而國家的未來卻也都必須仰賴這群新世代餵養,第二個現象是,社會階層的新意識型態與以往已經不同,不只是單純的個人所得問題,還有社會結構的問題及政府預算分配問題,社會公平的意識型態將可能是一項社會分歧的重要課題。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