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學數學的女孩們》中,描述張聖容與金芳蓉兩位女數學家追逐數學夢的故事。(照片提供/王慰慈)
中華傳統文化中,「重男輕女」價值觀所造成的影響無遠弗屆,甚或影響了父母養兒育女的性別刻板印象,更可能影響上帝為每一位孩子預備的道路與呼召。
去年有部名叫《學數學的女孩們》紀錄片,不僅在一位資深基督徒紀錄片王慰慈教授的拍攝下,分別紀錄兩位60年代台灣女孩追逐數學夢的故事,不僅在片中提供教育人士與家長不同於刻板印象的教育看法,更在片中讓觀眾看見她們如何面對理想與困境,以及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等心路歷程,解析他們的呼召之路。
上個月,該片更獲得今年第51屆「休士頓國際影展」教育類白金獎的殊榮。此次作品是王慰慈與目前任職文化大學戲劇系教授的丈夫井迎兆,費時2年多共同執導完成。
起初,王慰慈以「性別與科技計畫案」向科技部申請連續2年的經費,先後完成了《數學女鬥士-徐道寧》及《學數學的女孩們》兩部紀錄片,盼望能破除女生數理不好、不適合讀理工科的迷思。
資深基督徒紀錄片王慰慈教授與丈夫井迎兆,費時2年多聯手完成這部紀錄片。(照片提供/王慰慈)
該片看似女性主義色彩濃厚,但王慰慈卻在兩位台灣女數學家:張聖容與金芳蓉的生命故事中,深入挖掘她們追逐數學夢想之際,那股支撐、幫助他們不斷在數學界突破自我,走在命定中的力量來源-就是「婚姻家庭」。
「數學沒有灰色地帶,是一種絕對。」片中一開頭就這麼說道。
追求真理是片中兩位數學家追求數學夢最浪漫的地方。然而,導演一開始從1966年進入台大數學系的十多位女孩中,發現人稱「四朵金花」的張聖容、金芳蓉、李文卿和吳徵眉。他們不僅自1970年從數學系畢業後,陸續因在數學各領域的優異表現,成為揚名國際的台灣數學家。其中,張聖容與金芳蓉如今都成了中研院院士。
1966年進入台大數學系的「四朵金花」,後續都在海內外數學界造成極大影響。(照片來源/影片截圖)
雖然他們都不是基督徒,但導演卻在深入探討兩位數學家的成長背景時,發現她們在探索個人生涯的過程,也曾猶豫不決。以張聖容來說,她在片中曾自述:「在我腦裡學數學一直是很簡單的東西。」但從小就很上進的她,也熱愛文學作品,甚至曾夢想當作家身兼數學家,直到長大後某一年,聽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政寧的演講後,不少人都因此選擇投入科學,而她也體認到獨立的重要性,選擇攻讀所有科學的基礎:「數學」。
後來,張聖容前往美國柏克萊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她專攻「調和分析」,丈夫專攻「幾何」。沒想到,十年後他們竟然能彼此配搭合作,研究出驚人的成果。
「他講得那麼明顯的東西,我怎麼沒有看見?」張聖容在片中說道,自從和丈夫開始合作後才發現,彼此作研究的風格完全不同,但久而久之,兩個人加起來卻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不同於蒙著頭自己做到高興。
相對於金芳容也是如此,她與身為組合數學家的丈夫葛立恆(Ronald Graham)在美國貝爾通訊研究所數學資訊運籌研究部工作十多年後,以業界師資為名,兩人在後續追求學術發展的過程中,同時進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數學系與電算系任教,因而大大提升了該校在數學領域中的知名度。
「有些題目大了點,自己一個人做很累,可是兩個人一起做,推動不同的方向,所以就比較有趣。」金芳容在片中也說,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專長,丈夫很會透過電腦運算,從數字看出解決辦法,如同魔術方塊一樣,但她則是能看見後續發展與演變,進而分析證明。
然而,他們在職場上的卓越,不僅影響同事,更從他們的婚姻家庭觀念中,看見追求夢想之虞的永恆價值。
「數學不需要跟人競爭,是跟自己競爭的一門學問。」如同張聖容在片中所述,當她在追逐數學夢想之際,也選擇結婚生子,甚至不認為會因此使她放棄追逐學問,因為數學對她來說,就是一種享受突破的過程。
如此的關係,使他們「作數學如同作戰」,成為彼此的幫助,並發揮職場上的卓越精神。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可得美好的酬報;若是跌倒,一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道書4:9-10
本圖/文由「基督教今日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學數學的女孩們》的呼召之路 看見婚姻家庭成力量來源 獲休士頓影展教育白金殊榮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