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錦虹

據說,漢代以前的中原漢民族並不食麵。先秦《十三經》中就沒有“麵”、“餅”二字。小麥起源于西亞,大約在戰國、漢代時經新疆傳入中原。漢以降,中原統稱麵食為“胡餅”,由此推測麵食大概是從新疆等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而來,才有今日中原大地麵食與米食平分天下之勢。然,麵食雖好、雖香,我自幼卻不能食,尤其是麵條,每食必瀉。

青年時,莊上的老中醫對此久治不愈也頭疼。只好說:“小麥是隔年越冬生長之物,性寒,脾胃虛寒者,慎食之。”後來,我成了農村生產隊的壯勞力後,冬天都要去工地挑河。那年在海灘圍墾,禁不住麵香的誘惑,也隨眾挖土支鍋,用白菜幫子下麵條改善伙食。果然,我半夜腸胃痙攣,疼得在工棚的地鋪上翻滾嚎叫。在那個海灘的冬夜,我斷定,今生大概不能食麵條了!

我離開農村進城工作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工作生活的蘇北小城東台,有一種傳統著名小吃——魚湯刀麵。相傳是清乾隆三十年由宮廷禦廚傳授, 1924年獲得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獎,後被列入《中國小吃譜》。因其湯,由地產野生鯽魚和地產海蝦米等物熬成,炮製方式獨特,味,鮮而不膩,八方來客都以能嘗一口本城正宗的地產魚湯刀麵為樂事。


【魚湯麵】

在這樣的文化遺存背景下工作、生活,如拒不食麵,豈不被人譏為另類。於是,凡朋友興起,我便隨眾淺嘗,抱著別人幸福我也快樂的心情,去迎接腹瀉的挑戰。如果是自助餐,麵條,仍然不是我的首選。那年去皖南考察,住黃山大酒店,早餐我未點該店新推特色麵點——雞湯龍鬚麵,而選了煮雞蛋,炸油條,小米粥,同事見後譏笑:在五星級大酒店用早餐,還喝粥,老土冒!


【雞絲龍鬚麵】

後來,我是經過若干次“搜腸括肚”的摸索,總結出經驗,只要將麵條“煮爛、配菜、多湯”的“特色化”改造,便能淺嘗其味,且腸胃平安。多年前去北京學習,友人邀我品嘗“老北京炸醬麵”。盛情難卻,只好隨往。店小二剛將麵條、豆芽菜、芥茉墩兒、甜麵醬及蔥薑末等碗碟,一一上桌。我見面乾無湯,嘗一口,很筋道,便向小二要開水沖泡。小二一愣,當場面露難色。友人哈哈大笑,炸醬麵加湯,您這吃法忒不地道了!


【炸醬麵】

中華麵食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卻無緣。然而,麵香之誘惑實難抵擋,畢竟這也是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後來的後來,我終於能在蘭州吃拉麵,在拉薩吃青稞麵,能在東京吃蕎麥麵,不過依然需要請大師父為我做一點“本土化”改造,我方能領略這等人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