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左翼少婦

民進黨立委郭昱晴近日在台北街頭對一名直播男子的公開舉報行動,再次揭示了台灣「自稱進步」政黨的另一張面孔:控制、監視、懷疑與公審 這正是左派長期批判的國家機器與社會控制的運作方式。而令人警惕的是,今天它竟披上了「關心安全」、「保護弱勢」的進步語言包裝,在民主社會橫行無阻。

郭昱晴事件並不只是一起「誤會」。這是一次權力使用者在毫無法律基礎下、依主觀認知便對市民貼上標籤、將其影像公布於網路的政治操演。她的語言非常熟悉:「行為鬼祟」、「我只是善意提醒」、「這是為了孩童安全」 這些話語與1950年代美國參議員麥卡錫高喊「反共保美國」如出一轍,目的是將恐懼政治制度化,將異己消音合理化。

 ADEY1958
圖片取自:(FB)

誰有權定義「安全」?

當一位退伍軍人站在人行道上自拍直播,並未拍攝他人、未接近孩童,卻因為其外表、行為方式不符「好人」印象,而被一位立法委員懷疑、指責、報警、放上社群,我們是否應該問:這種「安全」到底是誰定義的?

郭昱晴所代表的,不是公共安全的守門人,而是「好公民監控體制」的中介者:她不是保護弱者,而是在建立一種社會規訓 一種對『不正常人』的視線壓迫與行為標準。

她的行為背後,正是麥卡錫主義與保守主義的結合:以「進步」之名,行壓迫之實;以「關心」之名,行監控之道。

民進黨的進步幻象

民進黨曾是對抗威權的力量,如今卻在政權穩固後,逐漸走向以「抗中保台」之名實施言論審查與社會規訓的路線。

從打壓反抗政府的學生、合理化韓國戒嚴、到今天的直播男子被公審,我們看到的不是進步價值的拓展,而是進步語彙的墮落與收編。

郭昱晴作為文化產業出身者,理應比任何人更清楚媒體與言論自由的珍貴。但她的行動卻告訴我們:在民進黨的治理邏輯裡,人民不是被信任的主體,而是被懷疑的潛在罪犯。

結語:

台灣不缺乏道德焦慮,但我們需要更清醒的左翼視角來對抗這種焦慮所衍生的壓迫結構。當「提醒」變成審查、當「保護」變成定罪,我們不該問:「你是否拍到小孩?」我們該問的是:「這個社會何時變得不再信任人民?」

民進黨若繼續縱容這種披著進步語言的獵巫文化,將徹底背離其曾承諾的自由與民主。左派不會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