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艾利克
近來「讀書無用論」再度在社群媒體上掀起熱議,起因是一位網友分享的影片,內容指出班上成績優異的同學,長大後卻從事與高薪、體面形象不符的工作;而當年成績落後的學生,反而成了老闆,因而質疑現行教育體制的價值。此說法迅速引發兩派網友激辯,一方認同其論點,認為高等教育難以帶來實質報酬,另一方則反駁,強調教育的本質不應只用薪資衡量。
從客觀角度來看,影片中以身邊案例推論整體社會,顯然落入了「倖存者偏差」與「過度推論」的陷阱。根據創業諮詢服務中心統計,一般創業者在創業一年內就倒閉的機率高達90%,而存活下來的10%中,又有九成會在五年內結束營運。換言之,真正能長期經營成功的創業者是極少數。將少數成績差但創業成功的例子視為常態,進而質疑教育的價值,明顯以偏概全,缺乏統計上的代表性。
再者,將「成績好但職涯平凡」的例子作為讀書無用的證據,也過於武斷。事實上,不乏成績優異者,透過求學歷程累積實力,進入頂尖企業或海外高薪工作。例如不少畢業於台灣頂尖大學的學生,進一步赴國外深造,最終在矽谷、華爾街等地擔任關鍵職位,證明優秀的學術表現仍能成為進入高收入階層的重要門票。更何況,現代社會中所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汽車、住宅建設、金融商品及網路科技等,無一不是仰賴「讀書人」的專業知識與長期研究所創造的成果。若無教育體制與長期知識養成,這些進步如何實現?
圖片取自:(wikipedia)
此外,部分人對「讀書用處」的理解過於狹隘,僅將其與是否擁有「高收入」畫上等號。有些人選擇較早投入職場,短期內取得優於剛大學畢業者的薪資,便否定了讀書的價值。然而,讀書不只是為了短期回報,而是長期知識累積、培養思維與提升文化資本的過程。高學歷者雖初期薪資可能不高,但隨著年資與經驗的累積,其發展潛力與職涯上限也往往更為寬廣。教育某種程度上提供了職場的基本保障與發展的基礎,對個人長遠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認為,讀書的真正價值,在於開拓視野、訓練思辨、塑造人格,以及提供更多選擇與機會。它並不保證成功,也無法成為獲得財富的唯一門票,但它提供一條較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社會的多元樣貌,不應只以金錢衡量成敗。更重要的是,無論學歷高低、職業類型,每個人都在為社會運作盡一份心力,彼此之間應互相尊重,而非陷入無謂的比較與否定。
「讀書無用論」的興起,或許反映的是社會階層流動困難的問題,但將問題歸咎於讀書本身,未免本末倒置。唯有正視教育的本質與功能,並釐清成功與教育之間非絕對因果的關係,才能對讀書與職涯發展形成更全面而理性的理解。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