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文義

今年1月安侯會計師事務所集團加入一位特殊成員──敏盛醫院骨科主任蘇嘉瑞,原來,他將要帶領安侯,準備搶食3000億元的生技及長照產業大餅。

敏盛醫院骨科主任蘇嘉瑞不但有律師資格,現在又多了一個頭銜──安侯企管顧問副總經理,攤開他輝煌的學經歷,令人佩服的並非絕頂的聰明才智,而是敏銳的洞察力與按計畫完成夢想的努力與紀律。

蘇嘉瑞25歲就當醫師執業,過了10年後,發現醫療糾紛增加,看準醫界未來須要懂得醫療的法律人才,遂計畫念法律研究所,並取得律師資格,開始幫醫師打官司。再過10年,他看到生技產業即將在台灣崛起,又到美國取得智慧財產權法的碩士,到美國的醫學中心從事臨床試驗。今年,他則加入安侯企管顧問,成為生技及長照團隊的主持人。

蘇嘉瑞說,很多人看到他之前改念法律、當律師,現在又到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都以為他轉行了,「其實我沒有轉行,我現在還是醫師。」蘇嘉瑞的人生規畫是需求導向的,「我會看產業有什麼需求,客戶有什麼需求,然後把自己調整成符合這個需求的人。」去念法律、當律師或到美國進修,都是基於這種思考,蘇嘉瑞說:「我的生涯規畫就是繞著這個發展。」

把治療選擇權交給病人

當了10年醫師後,蘇嘉瑞發現,醫界的醫療糾紛愈來愈多,醫師看病時甚至要帶錄音筆,把和病人的對話錄下來,作為將來遇到醫療糾紛的保命證據;而醫療糾紛最大的困擾,就是醫師不懂法律,常慌了手腳、不知所措。於是他決定念法律研究所,取得律師資格;蘇嘉瑞說,他考律師執照的初衷很清楚,因此他只處理醫療糾紛以及和醫療產業有關的案件,不碰其他案件。

在處理了近200件醫療糾紛的官司後,蘇嘉瑞認為,醫病關係原則上應是同向而且和諧的,醫師不會惡意希望病人的結果變不好,也不會有病患一開始就想告醫師,會產生糾紛主要是雙方溝通不良。因此,要解決或減少醫療糾紛,醫師應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思考病患和病患家屬的想法,增加溝通,最重要的是「把治療的選擇權還給病人」。

由於醫療涉及非常專業的醫學知識,不少醫師在發生糾紛時,覺得很委屈,其實醫師和病人處於嚴重的訊息不對稱與地位不對等,若醫師對病情的告知不清楚,當病人在醫療過程中,出現超乎預期的結果,醫療糾紛自然產生了。

以前常有醫師心想不會害病人,而替病人做醫療決定;但現在一般人的知識水平提高,很多病人不覺得開刀治療才是最好的選擇,有些病人發現生命只剩2個月,他會認為去環遊世界比開刀治療好。所以醫師對於病情應多溝通,讓病人有選擇權,醫師不要以自己的觀點替病人做選擇,才能降低醫療糾紛。

此外,他也建議病人做重大醫療一定要有徵詢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的概念,這非常重要。因為你買衣服也要貨比三家,為何對重大疾病開刀治療不貨比三家?就算企業要做重大投資,難道不徵詢第二意見嗎?這裡的貨比三家,是指聽不同醫師對病情的見解,病人再做決定,較能避免醫療糾紛。

10年前看出生技業潛力

在當律師的同時,蘇嘉瑞又把眼光放在生技產業,而這次的判斷居然和股價有關。他說,邏輯很簡單,以往金融業發展得很好時,三商銀股價每股超過1000元;可是2000年時,好的電子股又來到1000元,銀行股反而跌到10幾元,而當電子產業來到每股1000元時,已是產業高峰。所以,如果你往後看20年,電子業也可能從每股1000元變成10元或20元,這種情形發生時,應該有一個新的東西要起來,「我認為下一個要起來的應該是生技產業,我應該有機會投入這個產業。」

所以,2000年蘇嘉瑞在念法律碩士時,論文題目不是寫醫療糾紛的法律問題,而是《胚胎複製的產業發展與法律關係》,他已經預先研究未來生技產業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

蘇嘉瑞說,他在決定是否投入研究一個新行業,會先想三個原則:第一,市場大不大;第二,進入障礙高不高;第三,投入時間要早。就這三個條件來看,生技產業的市場相當大,進入障礙也高,而一個行業要成長必須時間培養,等趨勢形成,各方都會投入,獲利空間就不大了,真正能獲利的是提早10年開始耕耘的人。

蘇嘉瑞當律師時,除了處理醫療糾紛訴訟,也擔任生技公司和醫院的法律顧問,並協助部分生技公司處理新藥臨床試驗申請、新藥專利及侵權訴訟等業務。

蘇嘉瑞說,生技是非常燒錢的行業,而且受高度法規管制的行業,牽涉到新藥或技術的智慧財產法律保護,新藥必須申請藥證以及臨床試驗。因此,一○年蘇嘉瑞又去美國華盛頓大學攻讀專利智慧財產權法碩士,同時在美國醫學中心做臨床試驗,並拿到在美國紐約州的律師資格。做這些準備,就是看到生技產業起來後,勢必對智慧財產、專利申請、臨床試驗以及法規遵循等方面的人才有大量需求。

有了醫療、法律、智慧財產權的專業知識,以及實務的臨床試驗經驗,蘇嘉瑞認為才有能力對生技產業的需求做通盤整合。而當年到美國進修的投資,也是他到安侯可以發揮的地方,協助會計師評估並判斷生技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各種法規遵循的整合,提高會計師服務競爭力。

享受每天工作18小時

但台灣真有能力和外國公司競爭、發展出新藥嗎?生技產業真能在台灣崛起嗎?蘇嘉瑞說,有些業界的機密他不能講,但台灣的資通訊產業在世界最有地位的就是台積電和鴻海,台積電是做晶圓代工,鴻海做製造。用這種思考來看,或許台灣的生技產業要發明新藥比較困難,但以台灣人的聰明和廉價的勞力,應該可以把代工和製造做好,未來有一些生技公司將會躥起,成為生技業的台積電或鴻海。

醫師和律師都是高度專業的工作,蘇嘉瑞既要看診,又要從事生技顧問業務,時間要如何分配?蘇嘉瑞說,訣竅是「心分二用,加倍努力」;心分二用很容易一事無成,所以必須加倍努力。他說,現在很多人都講要跨領域,但真正做到的有幾個人?如果不加倍努力,根本做不到跨領域的業務,因此他每天工作將近十八個小時。

蘇嘉瑞很鼓勵年輕人到國外走走,他覺得美國大學的基礎教育(類似台灣的通識教育)很扎實,仔細觀察就可發現,國外很多法律、會計、醫學系的學生,以前也是念其他科系,而且國外整合的基礎教育,較能培養對人文的關懷,並跳脫純專業的思考。

就好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他在哈佛念的通識教育,比麻省理工學院(MIT)教他的電子知識更有用。蘇嘉瑞說,他每天工作18小時,絕不是要多賺多少錢,而是他自己要走的路,想實踐自己的理想,成功也好,就算失敗了,也是跟著自己的心走。

不過,每天工作長達18小時,大部分時間都被占據了,會不會覺得這種生活太乏味了?蘇嘉瑞笑著說:「所以你要enjoy啊!enjoy your work!」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蘇嘉瑞,跨入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狂醫師 醫人、醫法、醫企業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