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小丞
6月11日,「黨外在野大聯盟」即將宣布成立,成員橫跨前藍營政務官、獨立學者、社運人士與網路意見領袖,從郭正亮、鄭麗文、陳培哲,到「館長」陳之漢、北一女教師區桂芝等人,堪稱一場「黨外精神」的重現與重啟。這場號稱要集結「真正進步與改革力量」的聯盟,意圖在當前政治環境中開闢出新的公共空間,其背後的憂慮與訴求,值得社會正視。
或許有人會質疑,這些人之間理念差異如此巨大,如何合作?但若回顧台灣民主化的歷史,當年民進黨不也是在黨外運動的多元分歧中起步的嗎?正因對威權統治的共同反對、對民主理念的集體追求,不同路線才能在共同敵人面前團結。而如今,這股「黨外」精神再次被提出,訴求的對象,正是已經「從反對黨變成壓迫者」的民進黨。
這份由聯盟發布的說明稿點出,今日的民進黨不僅執政傲慢,還以「抗中保台」為高舉的大旗,將任何批評者貼上「中共同路人」的標籤,打壓異己、分化社會。凡不同調者,皆可能被攻擊、封殺甚至罷免,這都不是民主政治應有的競爭與理性辯論,而是「認知戰」與「輿論圍剿」的內化國家化。
賴清德總統僅以四成選票當選、民進黨立院席次未過半,本應展現更大的謙卑與包容,然而現實卻是透過黨機器發動罷免、媒體攻擊、動員側翼,企圖瓦解在野黨的監督機能,讓原本三權分立的民主架構,變成一黨主導、民意噤聲的權力運作。這樣的政治現況,難道不值得社會深省?
圖片取自:(FB)
「黨外在野大聯盟」不一定是完美的答案,但它確實反映出某種焦慮與期待:人民已厭倦被二分的世界,厭倦了不是「挺綠」就是「親中」的狹隘邏輯,更厭倦了口口聲聲談改革、實則擴權壓制的虛偽執政。
聯盟成員中有曾任民進黨立委者、有國民黨背景者、也有長期獨立批判的學者與基層教師,也許正因立場各異,他們的聯合才特別具有象徵意義,可以象徵一種跨越舊黨派光譜、重新尋求公共對話可能的實驗。這也是「黨外」一詞今日重返政治舞台的最大價值。
今日之民進黨,早已不再是當年反抗威權、勇敢衝撞體制的草根政黨。從轉型正義變成轉型鬥爭、從新聞自由變成輿論控制、從多元包容變成思想清洗。連「黨外」二字都可能被當作「政治不正確」的標籤——這正是民進黨最諷刺的寫照。
面對這樣的執政者,社會需要更多元的聲音,也需要一個容納差異、保衛自由的公民社會。無論你認不認同「黨外在野大聯盟」中的個別人物或路線,都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對當前政治僵局的警訊與挑戰。真正的進步力量,或許從來就不是哪個政黨的專利,而是在於是否願意說真話、守原則、為人民發聲。
民進黨從「黨外」而起,如今卻讓「黨外」成為反抗它的旗幟。歷史或許會重演,但人民的記憶不會模糊。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