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騎鯨人
近期,國立清華大學一門影像敘事課程,要求學生以「全台大罷免」為主題,製作政治宣傳影片作為學期成績的三成,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根據報導,多數學生對此主題感到不適,甚至選擇退選,使原本三十餘人的課程只剩六人修習。更令人憂心的是,校方竟以「教學自主」為由淡化爭議,教育部也僅表示「函請學校了解」,彷彿政治入侵課堂只是學術自由的枝節小事。
但我們不能視若無睹。這件事不是課程創意出了界,而是教育價值本身被踐踏。當政治傾向可以被列入作業成績的評分標準,當學生得揣測教師立場來完成作業,這已非教學創新,而是思想動員。我們教的是什麼?教育還是訓話?這樣的課堂,與政黨在學生社團中發文演講有何本質差異?
讓人諷刺的是,民進黨早年正是打著「黨政軍退出校園」的旗幟贏得世代共鳴。他們批判國民黨控制校園、箝制言論,誓言讓教育回歸專業。然而執政至今,類似的政治干預卻改頭換面,以「社會關懷」「公民參與」等正當化修辭進入課程設計。不論是教師自行設計,或學生被動接受,當一門課的教學方向與某政黨的政治操作高度一致,便早已觸碰「黨政軍退出校園」的紅線。
圖片取自:(wikipedia)
教學本可涉及公共議題,亦應引導學生思辨當代議題,但前提是中立與多元,而非指向與動員。何況,若有學生因不願響應「罷免宣傳」而被迫退課,這已構成潛在的言論壓迫。學校豈能在這種不對等的氛圍中,還自稱守護學術自由?
若今日這樣的課堂設計能被默許,將來是否可以出現更多課堂作業題為:「全民公投挺某某」、「為某候選人寫一封支持信」、「製作反對特定政策的短片」?這不僅將學生變成政治生產線上的小齒輪,更將教育場域轉為政黨思想的孵化器。
在此再次重申:教育場所應保持價值多元與政治中立。若政黨願意退出學生自治、退出校園資源的競奪,就應該連「暗渡陳倉」式的課程設計也一併自制。政治可入課堂,但不能入成績;觀點可討論,但不應預設結論。
民進黨還記得它當初為什麼高喊「黨政軍退出校園」嗎?若此一口號成為歷史遺物,台灣教育便已不是中立的田野,而是另一座看不見黨徽卻處處指向政令的教室。
臺灣歷經多少年的民主化改革,如今不禁感慨,黨政軍真的已退出了校園了嗎?或是,他們只是改穿便服,躲進了講義、投影片與教學大綱裡。當政治可以被灌入學分,台灣的大學教育究竟還剩下多少教育的尊嚴?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