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鍾藝

能否討人喜歡,這對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但是怎樣才能有效的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好感度呢?也許你給我的答案是:勤勞、熱情、完美、儘力幫助他人,甚至是聰明、自信、漂亮。但在我看來,評判你是否「可人」的對像是人,並不是一個按數值打分的機器,所以力求完美也許並不是最好的討人喜歡的方法。

先分享一個很有意思的史實。1961年甘迺迪下令美軍從珠灣入侵古巴,這場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最後以慘敗收場。然而,這一場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甘迺迪政治生涯最重大的戰略失誤卻讓他收穫了更多的民眾支持。當後人再看回這一故事時,發現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因素:其一,甘迺迪並沒有為自己的失誤找藉口,而是直視問題,承擔了全部責任。其二,一個並不完美的形象反倒讓民眾感到這個擁有至高權利的國家領導人其實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也是一個「普通人」。

這樣的出醜效應如果完全照搬在生活中會略有些誇張,畢竟因為錯誤而變得讓人歡迎,這個理論有很強的條件性:例如你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本來就是完美的,只是讓人有些距離感。但這一歷史事件確實可以提醒我們,不必太過在意生活中我們犯下的小錯,處理好自己犯下的錯誤也有機會扭虧為盈。

LIK

不難發現,我們常常會很反感喜歡八卦或者熱衷於討論他人的人。如果你身邊有人喜歡討論別人身上的缺點或者對此不停抱怨的話,你也會慢慢遠離他,這其中的道理大致都可以歸因為「轉移效應」。這種效應所帶來的結果是,當聆聽者在接收你發出的不好資訊時,也會將你口中提到的那些不好品質轉移到你身上,認為你也是擁有同種特質的人。鑒於此,如果你希望身邊的人更喜歡你一點,就多說一些正面的資訊吧,多發現生活中美好的點滴。

私人空間,這個概念在中國是一個比較淡薄的概念,很少有中國人可以做到完全尊重和不涉足對方隱私。喜歡去評價身邊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動向、工作成就、收入水準,這就觸犯了「討人喜歡」的大忌。人與人之間舒適的相處模式,其實是應了古人的「中庸」之道。在親密和疏離之間,我們應該儘力找到平衡點,既不漠不關心,也不過分熱情、涉足過多。在該在的圈子裡活動,不要越線,哪怕不能增加你的受歡迎程度,至少能減少你被人討厭的幾率。

更討人喜歡,這個「願景」其實不僅僅適用於陌生人、工作合作夥伴、朋友之間,也適用於親人和愛人之間。不要因為親密的關係,你就忽略了對身邊人「愛」的培養,畢竟那是生活動力的來源,也是我們抵禦外界風浪中最可靠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