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論壇報主筆】 圖片來源:yui_ma

2015年已經過了三分之一,世界各地發展的趨勢正預告我們會經歷一個非常不尋常的一年。

首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觀測資料指出,不只去(2014)年是有始以來的最高溫年,今年頭3個月全球的氣溫也續創歷史新高,氣候暖化的腳步正逐步加快。此外,聖嬰現象正在赤道太平洋中部發展中,強度雖然不高,可是型態與往年十分不同,使得下半年天氣的發展及影響變數更難以掌握。

地震防災挑戰日益嚴峻
在一個過於暖化的世界,不但大氣與海洋之間的交互作用會加強,極端天氣的變化更頻繁,地殼的活躍性也在增高。德國再保險公司自1980年開始統計全世界重大自然災害的數目,從剛開始每年約300件,逐漸成長到2014年的980件,很顯然的,暖化的快速升溫與自然災害的跳躍式成長是息息相關的。

以目前的科技能力,在世界各地發生的自然災害,天氣及水文的類別都可以事先掌握與預測,並採取適當的措施降低損失,唯獨地震仍然不行。因此,在所有的防災工作裡,地震災害的防範是最困難的,衝擊也最深遠。很不幸地,地震的災害風險卻在大幅的提高:自2010年以來,全世界平均每年發生規模7以上的強烈地震高達17次,已經比1992年以前的每年平均8次整整增加了一倍,顯示地殼能量的累積十分的驚人,我們在地震防災的挑戰也日益嚴峻。

板塊樞紐碰撞 地震活動頻繁
近年來,世界各地發生了許多重大地震災害,從各事件的震央位置、人員傷亡統計資料可以看出,造成人員嚴重傷亡的地震大都集中於亞洲的樞紐地區,而台灣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兩大板塊的擠壓碰撞自然造就了地震活動頻繁的環境,以及先天上極高的脆弱性。

隨著近年來工商業高度發展,人口紛往都會區集中,導致都會區建築物分布密集,交通運輸及維生管線系統錯綜複雜,地下空間高度使用,加上周邊科學園區及工業區的高度產值等人文環境的改變,我們的地震風險及危害度更加嚴重。1999年集集921地震造成的傷亡與災損,正是台灣面臨嚴重地震災害的前例。

老屋不倒、生命確保、機能不停
有鑑於此,中央研究院在四月20日向政府及社會各界提出了「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就是預見未來都會區若發生大規模地震,所造成的災害損失與衝擊可能數倍於當年的集集地震,甚或危及國家的整體安全。因此,中研院呼籲政府應立即研擬具體防災對策據以落實執行,並且加強民眾的地震防災意識與作為,以有效因應大規模地震的挑戰。

該建議書首先以「老屋不倒」、「生命確保」、「機能不停」作為地震災防工作的總體目標,進而提出「提升老舊建物整體耐震能力」、「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之整合與應用」、「強化大量收容、疏散避難及返家支援」、「提升政府與企業持續運作之能力」、「地動及其衝擊損失之評估與模擬」及「災害防救認知、學習推廣與實地演練」六大具體策略建議,著重於短期內可達成目標、具可行性的減災與應變對策,以及支援這些對策的相關科研項目與法規措施。希望強化政府與民眾整體的防救災意識與實際行動,以降低大規模地震所造成的衝擊與損失,並加速災後復原的重建速度。同時藉著推動防災科技的提升,更可化危機為轉機,創造出地震防救災相關的新興產業及科技輸出等衍生的效益。

學日本防災 盼政府企業教會起而行
日本自1995年的阪神地震後,每年動員數百萬人參與大規模的地震防災演練,也針對地震防災工作及政府體制運作,不斷的檢討,改進與調整。因此,2011年發生東北311大地震後,日本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處理災民的救助與避難、維持政府的運作、有次序的推動災害復原與生活重建。這正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四月25日,尼泊爾發生了規模7.8的強震,造成該國百年來死傷最慘重的地震災害,世界各國已經紛紛伸出援手,前往救災。我們台灣也不平靜,今年以來已經發生了14次規模5以上的中等規模地震,頻繁的程度也是過去同期的二倍以上。這些事件都是適時的提醒,深盼政府、企業及教會要立即起而行,開始積極推動大地震的防救災工作,造就自己也能幫助他人。

Photo Credit: yui_ma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大規模地震防災不能等 台灣要「震」視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對抗網路霸凌 vs. 捍衛言論自由:匿名社群媒體 Yik Yak 在美國各大校園引發爭議
從學術角度探討網路霸凌與「匿名發言」制的兩難:助長線上言語暴力 vs. 守護線上民主價值
烏拉圭前總統穆西卡 世界最窮總統的最跳tone人生 蹲過14年苦牢、當總統捐九成薪,還開放大麻..
勞乃成實力驚人 拉皮豪宅意外曝光
歐巴馬在新媒體版圖的攻城掠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