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宋慶瑋

1994年教改開始,台灣的教育制度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0年前無法預知會有今日少子化的嚴峻現象,廣設高中、大學的教改方案,此刻正在自食惡果。108課綱、家長愛私中、教學正常化、增學權、匿名投訴…等,教育生態失去平衡。世界永遠存在著競爭壓力,教育政策卻不斷地鬆綁,猶如國王新衣般「看不見」局勢的發展,到底發生了啥事,且由紛說。

108課綱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口號,只不過是布魯姆教學目標認知、技能、情意換個說法而已,其中態度就是情意,也是動機,新課綱提升學習動機嗎?回溯課程改革從82課程標準91九年一貫98課綱108課綱,約十年一換,今114年尚有3-4年,是否應該再來一個更新的課綱?因為時代的變遷,強調滾動式的改革,但無人須負政策成敗的責任,反正做過即可,適性揚才真做到了嗎?

家長選擇私中成為近年的顯學,此現象透漏著家長對於公校教育的不安。政府存在的目的,應該是提供人民

「安居樂業」的環境,但房價天價安得了居嗎?政策政治化樂得了業嗎?國家強盛靠建設,建設人才靠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的教育出了甚麼問題?將強權國家的教育政策移植或借用到本地,忽略了在地的文化發展,我們得到的是競爭力提升,還是弱化?

ADEY1522
圖片取自:(wikipedia

八點上學、取消早自習、減少考試次數、輔導課自由參加不上新進度、常態編班、不可公布成績排名…林林總總的教學正常化政策,其目的企圖讓孩子在學習路上能減輕壓力,真做到了嗎?我們的升學考試依然存在,考試科目依然繁多,部定必修學分雖減少了,校訂選修依然充滿,升學考試永遠是個緊箍咒,再多的減輕壓力措施,只不過是讓更多的孩子有藉口,天下父母心只能徒呼奈何。

青少年處於狂飆期,成熟度不佳難自我控制,強調學習權、受教權、人格權…,看似公民社會國家的象徵,但賦予更多的權力時,我們往往忽略了要讓孩子學習負責任,作業不(遲)交、遲到、上課睡覺、玩手機、奇裝異服、化妝染髮、八點上學…等,盡皆無法可管,倘有責任感強烈的教師出手管教,得到的就是家長與孩子一起投訴教師,沒完沒了,教育環境早已令人沮喪。

對學生增權未對教師賦能,但課責卻隨之增大,教師越感職場不友善。輔導管教、性平霸凌被訴啟動調查,教師立馬變成檢察官,獎懲委員變成法官,申訴、再申訴程序永遠開不完。主管機關要求學校回復處理投訴案,若事後無責,未見要求投訴者返還名譽或向被訴者道歉,匿名投訴者無罪。

重視人權固然是好事,但學校教育辦得像警政司法機構,耗損的恐怕是第一線教師的熱情。

教育亙古不變的本質:認知、價值、志願三規準。一味的增加學生的權,未賦教師的能,教育競爭力正在弱化中。家長無法參與政策的制定,最終只能自力救濟,啟動教育選擇權,用腳投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