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Home編輯 文:吳欣怡

一位媽媽跟我分享,3歲的孩子上完幼幼班後,3點放學,吃個點心,4點上才藝班,5點半下課回家,媽媽準備晚餐,6點半吃完晚餐,7點半洗澡,8點上床講床邊故事,9點前要關燈睡著,短短5個小時,行程緊湊,她無法想像3歲孩子的日常連玩的時間都沒有,升學後該怎辦,不追著時間跑,多上點課,孩子到時就是被別人追上。

BAS

當然,辛苦的還有父母,要掌握自己、伴侶和孩子的時間,要處理好生活家務,若有工作還得應付工作上的各種要求,要學習親職教養技巧,應付孩子的各種搞怪,還要照顧好家人的健康,自己的健康只能擺最後,壓力簡直是排山倒海迎來。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必須投入許多心力扮演人生的角色,追逐時間,追求目標,大多數的父母和孩子都無從避免這些壓力,萬一又遇到無法立即解除的壓力源,就讓人更挫折了,一想到此又更沈重。

壓力是好還是壞?

我們通常對壓力都是抱持負面看法,危害生活和健康,被壓力狹持的結果是精疲力盡。
過去也學到,壓力會使腎上腺分泌壓力賀爾蒙皮質醇,長期下來會影響免疫力,造成焦慮和憂鬱,並損害記憶,理論上應該要積極減低壓力,才能恢復身心健康。

只是壓力真的就這麼壞嗎?面對壓力時,我們只能當受害者?

讓大腦變勇敢的關鍵就在一念之間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lia Crum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她將實驗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觀看「壓力是糟糕的,如何損害健康、工作表現」的影片,另一組看的影片則描述壓力如何增進表現和健康,接著兩組都接受模擬面試,面試過程中,主考官會不斷質疑、批評受試者的表現,製造壓力,結束後,再接受壓力賀爾蒙的檢測。
結果發現,兩組人確實都感到壓力,因為他們分泌的皮質醇濃度都明顯升高,可是,觀看過壓力有益身心影片的人,身體同時會分泌更多幫助大腦和傷口修復的神經類固醇。
也就是說,若能對壓力抱持較多正面的態度,便能幫助大腦在壓力下表現更堅韌,並有較好的復原能力!

你怎麼看,會決定你怎麼做

那麼,爸媽通常都怎麼看待壓力的呢?
這很重要,因為你對壓力的態度,不僅影響你如何回應壓力,也會深刻影響孩子面對壓力的價值觀。

心理學家Alia Crum認為,如果將壓力視為有害的,自然會去避免,並試圖逃避或減低壓力,例如轉移注意力、壓抑感受、用酒精麻痺不舒服,或遠離任何造成壓力的人事物。
相反的,認為壓力對人有幫助者,較能積極面對困難,也較能接受壓力存在的事實,擬定策略、尋求協助,有執行力去解決問題,並能將壓力當做成長的機會。

四步驟,開始調整對壓力的態度

首先必須知道,壓力不是非黑即白,回想看看,你有沒有曾因壓力而獲益的經驗,連結壓力和正向經驗,接著跟著四步驟自問自答,找出路:

1.觀察和感受:

壓力一定會影響身體和心理,問問自己現在身體哪些部位有什麼感覺、想到了什麼,例如肩頸緊繃、發冷、流手汗、心跳加速、頭暈腦脹、摳手指、焦慮焦躁不安、害怕、不耐煩、想逃避等,接受壓力的存在。

2.自我對話,對壓力改觀:

告訴自己,因為在乎,所以覺得有壓力,這是正常的反應,雖然會有不舒服,但這也是一種保護機制,能讓感覺更敏銳、更專注,更願意尋求協助,與他人連結。

3.找出價值觀,定義壓力的意義:

壓力是一個暫時性的過程,即使目前無法完全擺脫,但我們可以找出自己最在乎的價值觀,試著看到生活壓力背後的意義,增強我們應付壓力的動力,例如因為「愛」與「責任」,即使再累也願意為家庭和生活蠟燭兩頭燒。

4.增加人際連結,何樂而不為?

心理學家Kelly McGonigal建議,當感到有壓力時,不妨找人說說話,一起吃個餅乾、喝杯咖啡,關心一下身邊的人,多點聆聽和陪伴,能夠讓大腦釋放更多催產素和多巴胺,你得到的反作用力,不是損失時間,而是能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和樂觀感受,抑制恐懼,提高行為的動力。相信我,這真的很有效!

爸媽總是希望孩子的抗壓性好,這當然要從小做起,意思是,父母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做給孩子看,你是怎麼看待壓力的,如何化焦慮為動力,迎接挑戰。
一切無關乎怎樣才能快速讓壓力源消失,而是有關在壓力下如何依然能充滿力量地採取行動,解決問題。能不再害怕壓力,去擁抱壓力時,就能決定你是面對「威脅」還是面對「挑戰」,壓力也不再是壓垮人的稻草,而是能撐起身子,給力跳躍的撐竿。

 

延伸閱讀:

父母的黑暗真心話:教養不分心是不可能的任務

孩子為何壓力大?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四步驟,幫助爸媽和孩子調整對壓力的態度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