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蔡威
2025台美國防產業論壇聚焦「無人機」合作,號稱將要共同打造「無人機產業鏈」,但是美國MQ-1掠奪者無人攻擊機早從1995年開始服役,台製攻擊型無人機今年才在量產階段,還向美方採購逾千架彈簧刀300、Altius 600M-V兩型攻擊無人機,並且規劃加倍採購。美國打造台灣海峽的「地獄景象」,顯然成為這場論壇的隱喻目的,一場軍事採購的過場秀。
這場論壇並未探討台灣戰略空間的結構問題,當通訊與監控高度依賴海纜與衛星系統,一旦遭遇民用或半軍事化手段發動斷點攻擊(例如切斷電纜或癱瘓通訊中繼站),便會削弱指管效能與態勢感知。在混合戰與資訊戰交錯的背景下,無人機在台若仍被定位為「偵照替代品」,恐將無法應對未來戰場所需的節點機動、通訊備援與戰術功能。
圖片取自:(示意圖wikipedia)
軍事資訊戰的防禦,取決於能否在節點失效時迅速建立替代通訊與回擊能力,隨著敵方日益倚賴電子干擾、北斗精準定位與指揮系統癱瘓攻勢,台灣必須部署能具備「自組通訊網路」與「衛星鏈切換力」的無人機體系。例如,配備毫米波傳輸模組的中型無人機群,可臨時建構低空資訊網路,確保地面部隊、離島與本島的戰場通訊不間斷,難道加入論壇倡議的藍色供應鏈「Blue UAS」就能克服?
此外,若能進一步整合AI任務規劃,實現多任務模組即時切換,例如從偵照改為電子壓制或通訊中繼,無人機便能在資訊失能時主動承接中樞功能。這種能力的存在,將是應對敵方「先癱瘓、後斷鏈」策略的有效緩衝。而作戰思維的合縱連橫,也將迫使軍方重新設計作戰網路架構,使其具備分散化、低延遲與動態重組能力。屆時,無人機將不再只是空中的眼睛,而是戰場資訊命脈的替代管道。
賴政府尚未從平台思維走向整體防衛,亦難打造台版分散式戰場體系,以傳統軍備建設眼光檢視銳鳶升空,台灣正式邁向自主化無人平台技術;但從「戰場節點重組」與「資訊戰韌性」角度衡量,無人機尚未真正嵌入整體戰略節奏。難怪,這場論壇大聲疾呼台美合作,最後還是搬出藍色供應鏈,透過軍購催眠民進黨華而不實的戰略想像。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