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琪拉編譯 圖片來源:http://www.driveuber.tw/

Travis Kalanick,這位Uber的執行長,急欲花大錢只為贏得中國市場,他的想法是: 如果你可以同時成為美國的Amazon跟中國的阿里巴巴,何樂而不為呢?過去數十年來,Amazon、Facebook、Google等美國科技龍頭都遵循相同的棋步,先主宰了全美國,然後想拓展版圖到另一個大陸。但這些美國鉅子想渡海進軍中國時,卻常常受挫。受困於不透明及朝令夕改的規定,以及商場上的文化差異,這些美國龍頭產業還是失敗。百度取代了Google、微信取代了Facebook、阿里巴巴取代了Amazon。像是區分兩邊的世界,中國的網路世界,還有一個中國以外的世界。過去網路世界加速統合地域差異,但現在似乎無可挽回地區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星球。

Kalanick,似乎已經有鑑於前者挫敗的經驗,他不把中國當備胎,他把中國當公司主要的市場。他願意花大量時間金錢在中國,為了解打進中國市場的秘密。當大家以為他想把Uber前進成下一個市值上百億美元的大公司時,這星期一Uber突然宣布要把自己在中國的營運出售給競爭對手[滴滴一下],暫時結束了與[滴滴一下]在中國纏鬥兩年的戰爭。

你可以當阿里巴巴或當Amazon,你可以當 Uber或當[滴滴一下],但不可能兩者都當。選擇要朝向哪個市場進攻已經是決定企業方向的重要因素。這樣的結論,對印度、中東、非洲或南美洲這樣的新興市場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國跟美國都願意花大錢在這些國家,為贏得當地顧客。

但Uber跟[滴滴一下]在中國的合資公司(Uber佔18%股權),也成為在中國招車業的獨佔企業,似乎給未來跨國企業一個好的例子,為進入另一個世界而妥協,像在博奕遊戲中,務實地努力開鑿出自己的影響力。

Uber在中國的妥協像告訴過去美國大公司的失敗。有些是因為不了解中國審查制度而失敗,例如資訊流通業的Google、Facebook和Twitter;有些是因為不了解中國經商模式而失敗,例如Amazon 和eBay。Uber目前似乎都走在對的方向: 在中國設立獨立公司(Uber China),引當地企業投資,雇用很多當地人才,努力與中國政府維持良好關係。

儘管Kalanick努力想傾全力贏得中國市場,但中國市場比其他國家的市場加起來都還要大,要與本土企業抗爭並不容易。但如果[滴滴一下]能在中國成功,Uber在中國的市場將大幅提升,也可加速其在印度或印尼的市場。

但Uber的例子其他跨國企業可否借鏡?專家看法其實並不樂觀,共乘市場很特殊,某中國投資專家表示,對其他科技業來說,進軍中國的經驗仍是挫敗與痛苦。

參考資料:
Even Uber Couldn’t Bridge the China Divide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