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年(食安專家) Photo Credit: condesign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從什麼時候開始會有人問「甚麼油可以吃啊?」國人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感有如推倒的骨牌一樣,接連崩壞呢?從2013年的大統油品事件開始,2014年的強冠油品事件與頂新正義的油品事件,接二連三的問題嚴重的打擊了國人對品牌、對政府、甚至是對人性的信任。國人甚至氣憤地發起抵制廠商的運動,接連的牽連到旗下其他品牌的產品,對於國內的食品產業,員工的生計、社會的經濟、國際貿易的形象都產生嚴重的衝擊。

其實台灣大部分的優良食品製造業者,為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品牌恪守誠信原則,但在降低成本,惡性競爭,而不求創新價值的惡習驅使下,產品與良心都廉價化了。要重新建立國人對台灣食安的信任,要從外部監督與內部約束兩個層面著手,台灣的食安才有重現曙光的契機。外部監督意味著食安把關的機制應由全民參與,行政、立法、監察、民間機構與全體國人同心協力,從源頭、通路、廠商與消費端共同把關每環節,消弭任何食安危機的可能性。食品業者的自律與自主管理,食品企業的核心價值若是如此,那又何來黑心油品危機。要落實產業自律,可以分為三層面: 源頭管理;製程管控;產銷監督。

按著食品定義,食品的每一項原料都必須是食品級,任何香辛料、調味料、食品製備用的素材都不得混入工業級的化學原料,必須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因為純度不一樣、並需經過科學實證其安全性。廚中百味油為貴的油脂,更是需要符合食品級的處理方法。豬油必須來自健康的豬,正常的電宰作業流程中,屠體必須經過獸醫檢查,病死豬必須銷毀,絕不得流入市場供人食用,但不少地下油廠則不在此例,唯賴地方檢舉嚴加取締;植物油中以低價油如棉籽油混入高價油如麻油,橄欖油,並以摻入銅葉綠素鈉冒充冷榨的橄欖油,雖然棉籽油精煉後已無棉酚,銅葉綠素鈉是可用在口香糖的食品添加物,均無食品安全風險,但蓄意欺騙消費者已嚴重觸法,更何況國際上及國內食管署針對「經濟誘導的摻偽」,研發出利用精密儀器辨識真偽的技術,可區分原料品種、產地,只是這類儀器動輒千萬元以上,檢驗費昂貴,需要專業人操作,而且這些管理措施都是民脂民膏。

放眼看國人對台灣食安的未來,其實仍抱持著希望,越是嚴厲的苛責,便代表著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心是如此熱烈。重建台灣食安的正面價值,是你我最殷切的盼想。在黎明來臨之前,總有一段最深沉的黑暗,而後就是劃破黑夜的曙光,讓台灣食安的曙光儘早到來,就要靠食品產業鏈從原物料、供應、食品製造、通路、消費者、媒體、政府、立法一起落實社會共治,對優良廠商給予獎勵,對不肖廠商嚴厲管束,才能建構產業秩序,重建國人對食安的信任。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孫寶年專欄》從油品事件談社會共治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