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侯剛本  博士

某一回,我擔任某個劇團的藝術顧問,利用週末假期的時間,參與一齣歌舞劇的排練……

看過歌舞劇的觀眾都知道,表演者參與如此形式的展演,真的是要使出渾身解數的看家本領;也就是說,這個演員除了是個能演會演的戲精之外,更要具備能歌善舞的條件。因此,背台詞記走位是一回事,歌舞劇更有戲分輕重不一的歌曲演唱,以及舞蹈動作要記要學。由此可見,能有本事參與歌舞劇演出的表演者,真的必須具備相當的舞台實力與表演能耐。

話說這個有口皆碑的優質劇團,整個歌舞劇的班底十分堅強,演員的能量與展現力更是可圈可點。唯獨在看排戲的過程中,我的專業敏感度總覺得哪裡怪怪地……;左思右想想來想去,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點……

看排的過程中,演員的「動作」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動作的「動感」上。關於「動感的問題」:從非常抽象與細緻的表演訓練來看,只見這台戲演員所有的動作都是對的,拍子角度也都是對的。只是配合著情節需要,許多動作的角度與拍子的情感力道,尚有欠缺未能到位。

58684889_2203766286326519_6466409637376688128_o

如果將動感比喻成水溫的熱度,倘若戲劇動作所賦予的動感能量,能夠熱到把泡麵泡熟或茶葉泡落,這樣的熱度才算是完成了戲劇行動的任務。否則就算動作對了拍子對了角度也對了,一旦動感的濃度與力道不對,溫水泡的麵就是不好吃,葉子泡不開的茶自然味道也不好喝。一台戲也是如此,動感若不到位,整台戲也是給人一種有氣無力的若有所失。

動作是具象/表層的,動感是抽象/深層的。動作跳錯了好調(整),動感若是沒有到位,修正起來才真的是一件費力的事。首先光是要發現動感出了問題,就已經是在考驗一個驗收節目的觀察者,細緻敏銳到什麼的程度。其次,找出了問題的核心後,能不能給予表演者(或創作者),一個具體可修正的方向與做法,才是展現這個驗收節目的專家,足不足以貴為「戲精中的戲精」,替劇團抓到演出的癌細胞,究竟隱藏在作品的何處……

以前許多不知情的人,總覺得我的工作很爽,可以靠「看戲賺錢」。問題是,製作單位花錢請你來看戲,若是你沒替人家抓到作品的癌細胞,並且言之有物地給予創作者與演出者,中肯明確的修改意見,可想箇中心理壓力,應當不辯自明了吧。